7月17日,“南方艺术品第一拍”的西泠拍卖预展,杭州世贸大楼四楼的古籍茅台酒展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兴趣者进进出出。其中有几个来自浙江湖州的年轻人,在古籍专场部身板像被胶水粘住一般,坐在查阅台纹丝不动,动的只有双手不时翻阅着本本线装古籍,只有眼睛在细查、鉴赏着不同版本的年代、内容、品相。直到将几乎所有第二日上拍的古籍品鉴完毕,他们才走出大楼。这时微雨的街头已是灯火闪耀,而他们的肚子开始咕噜抱怨主人:只顾精神食粮,不顾它们还饿着。
湖州古玩圈不大,但至少也有千百人。使劲打听,未必能知道他们的姓名。因为他们都很年轻,还因为他们玩着今日“最小众但又最高等”的收藏——古籍,填补了藏书历史传千年、明清刻书闻天下的湖州之当代续藏。他们就是——
湖州古籍收藏“三剑客”
http://s11/middle/4d86a210ga9b84652afda&690
“三剑客”(左起:刘正武、胡斐、顾诤)在交流古籍鉴藏心得
顾诤:坐拥书城“艾殊仁”
2004年,笔者曾编着一个《艺在民间
藏在民间》的栏目。2月,经辗转介绍,采访了其时家住湖州市南浔区菱湖车站对面的青年古籍收藏家顾诤。记得后来所写题为《菱湖学子顾诤
收藏典籍逾万》的通讯,如此描述过他家中的线装古籍:“一柜柜,一箱箱,一橱橱;自己卧室里,父母卧室里,吃饭的客厅里,晾衣服的阳台上;古代的善本版画、明清时期的典籍,现代的丛刊、书籍;中国的,外国的……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尚在大学读书的顾诤,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个人藏书已逾万册,且绝大部分为旧书、古籍。”“与在杭读大四的顾诤通电话,说起所藏的万卷旧书,他如数家珍。有明万历刊本《有像列仙全传》、清康熙内府刊本《御制耕织图》、清嘉庆芥子园五色套印本《十竹斋书画谱》、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民国石印本全套《吴百如画宝全集》等版本古籍精品,还有全套《故宫周刊》、全套《人间世》等期刊”。
与一般想象中的出身书香门第者不同,嗜古书如命的顾诤,父亲长年在菱化集团的水路运输队当驾驶员,母亲则是烟糖商店的营业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菱湖镇大力发展电子元件工业,填湖修路,他母亲的饭碗发生了危机,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变得困难起来。雪上加霜的是,他高一那年暑假得了一场病,不得不到上海的华山医院进行治疗。这场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在医院里卧床无聊时,他让父亲给弄了本杂志翻翻。这是一本收藏类杂志,他在这一期上看到了《旧书信息报》刊登的一条小广告,说是可以免费索报,便立即写信到报社,果然得到了免费的报纸。这份报纸就成了他开始买书的一个契机。原来爱集邮的顾诤,回家后把自己的邮票全卖了,换到的钱给自己做“风险投资”。于是,湖州府庙古玩市场开业的那天,逛摊的队伍里也出现少年顾诤的身影。“因为晕车,我是从菱湖乘轮船到湖州的。当时还能见到少量的明清刻本,写本、抄本也有一些,但限于财力,我买得不多。”
http://s15/middle/4d86a210ga9b8497eca2e&690
顾诤藏古籍图
在杭州求学的几年是顾诤淘书的一段黄金岁月,课余的所有时间他几乎都用在了寻访旧书古籍上。“浙图的假日书市、二百大的古玩市场、杭州各大有旧书摊的夜市……”回忆那时的生活,顾诤说他每次回老家都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当然,“我那时骑的破自行车后面驮的纸箱子里装的书都是古旧文献,而非当代出版物。”顾诤说,他曾在杭州的古翠路夜市以人民币5元买到杭大一位老教授故去后散出的一册明刻本,几年后被一位书友以4000元购去,那是大学时代访书的奇遇。“我算真正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学四年我的所有开销都得靠自己挣出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前几年,大学毕业后在杭工作了数载的顾诤回到了故里。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他只身一人东奔西走经营起了古籍买卖。“不用店铺,平时待在家里,通过网络、电话与昔日的熟人建立联系。偶尔也在孔夫子旧书网淘书。”因为一出门乘坐汽车容易犯晕,顾诤出行较少。但好书还是像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一些同好的书友,甚至高级干部和大学教授,驱车前来交流。走进如今顾诤在湖城的家,靠墙的几排玻璃柜里,俱是散发旧时岁月气息的古旧典籍。靛蓝的书套,将它们一一包护,整洁又典雅。这位以“坐者为商、行者为贾”而自称“坐商”的青年版本专家,就这样以藏养藏,在古纸黄卷的另一个世界里,潜泳、仰泳,怡然自得。
顾诤如今在全国古籍收藏领域颇有名气,“家中藏书以数量计的话,菱湖老家加上这里的书,有两万多册吧。线装古籍,差不多有数千册,最名贵的宋元版本不多,就几册吧。”。言及现在的古籍市场,让人惊叹。自记者2004年采访他到现在,古籍价一般上涨了五到十倍以上,最好的上涨数十倍。“我有点老底,但为了生活,也只得‘买进卖出’,算是跟着水涨船高吧。”今年虽只三十一岁,但顾诤这十多年买卖生涯中魄力十足,去年还花费高价购得一部明代湖州晟舍凌氏的白棉纸套印本。应了那句话:“艺高人胆大。”
五年前,顾诤在新浪网开了一个博客,名为“留不住书斋”。将他经手过的珍本逐一点评。他的ID叫艾殊仁,谐音“爱书人”,同时我们还可以另一种理解释之:我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群。
别以为搞古籍者都是一副“老朽”、“暮气沉沉”的形象,跟小顾聊天,你不但能领受这位年轻古籍专家的广博知识,还能感受他干练的口才,幽默风趣的个性,和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中练就的机敏。
胡斐:古籍丛林显身手
金庸《飞狐外传》里的主角“胡斐”,年轻,武艺高强;我们面前的这个同名胡斐,更年轻,26岁,也是个高手——在遍布国内的古籍丛林中。
“上上下下收拾得很利落。头发一丝不苟,一件黑呢紧身短大衣,系一条好面料的红格围巾,举止得体,出言谨慎。”这是一个同好古籍的外地书友对胡斐的描述。“他正青春无敌呢。我就差多了,一看就是古董铺子里的老油条。”同城好友顾诤如此形容彼此。
几天前,到胡斐去年购置湖城的新宅一坐,他正品鉴新近从北京拍场带回的古籍。“你看,这是嘉业堂本子,有刘承干的朱笔批校及嘉业堂书签,难得!”环视小胡家的客厅,“墙壁装饰画”亦非俗常所见国画或油画,而以宋朝湖州拓印的佛教经页、明清手札、古籍零页装裱起来的艺术品。几橱古籍善本,摆放在客厅、书房。其言一些属平常,一些较珍贵,但于我等初识版本者眼里都是稀见的“宝书”。
胡斐出生于安徽合肥。因爷爷读私塾,家里以前有些老线装书,自小他就迷恋这些故纸黄卷。读书后自己也开始买古旧平装书。上初中,他个小大人,俨然一个行家,出入北京的古玩店、旧书铺。几年前湖州师院读广告学的他毕业后到过北京、上海做企划,一番折腾,又杀回湖州,这次决定干脆“为自己打工”,专事古籍的收藏与买卖。“我父母早年即在北京工作,姐姐在苏州经营,只有我,选择落户湖州,为何?”“因为湖州雕版刻书明清时全国出名,又是闻名的文化之邦、‘藏书之乡’,我爱古书,自然为其吸引。”
小胡对古籍的研究有多深?2004年就读湖州师范学院大一时,就博览图书馆中所藏古籍及相关版本书籍。因他所借图书繁多,不小心丢失馆中所藏台湾版旧籍一本,而此书绝版、流传稀少,按例索赔甚多,他便三天两头跑图书馆馆长室,相与商议,后来往返京津旧肆,终于觅得相同内容,而版本稍异的国内版图书赔付。缘此,师院图书馆馆长也交上了这位朋友,不时与他交流藏书故事、版本源流。并利用胡斐的“江湖”带着学院王院长、赵教授等一行人,寻访一批有关明朝长兴籍大戏曲家臧懋循的古籍及宋代刊印的思溪、圆觉大藏经。2007年湖州举办“皕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他更成为唯一受邀的学生代表。会上,他提交了一篇《陆心源散余藏书流布初探》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也由于长期接触古籍,他得与任继愈、范景中、吴格、潘美月等先生交谊,浸淫书海,乐而不厌。http://s1/middle/4d86a210ga9b84c1e3eb0&690
胡斐古籍明版闵刻
但说句实话,胡斐这些年在湖州本地买到的古籍寥若晨星。“一方面是近现代像陆心源、刘承干、蒋汝藻他们藏书太厉害,孤本善本悉数被他们‘吸’去。而由于战乱或后人的喜好有变,他们的藏书不是像陆心源那样卖到异国,就是像刘承干这样或卖或捐给公共图书馆,抑或被湖州的掮客贩卖殆尽。”“且经过了‘文革’这样的动荡,民间古籍踪迹更难觅了呵。”由此,近年胡斐更多的是穿梭国内各大小古籍拍卖场或一些资深藏家之处,并利用他网上建立的“胡录经籍志”博客,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信息越来越广,对版本的文献、艺术、市场价值等鉴识,胡斐更了然于心,练就了“一眼穿透”的目光。
经过了千百年的递藏,今日古籍品相完满的很少,如此,在稍微闲暇的时光,胡斐不但埋头读书理书,而且还伏案补书修书。很多“衣衫褴褛”的古旧书籍,经他一番打扮修补,出门就“重返青春”,成为了光鲜丽人。在离开胡斐住所时,他奉赠自制古籍书签数枚,其上钤盖“负版堂”小印几方,其中一方印文“书聚而弗读,犹亡聚也。书好而聚,聚而必散,势也。忧散而弗聚,谓之愚”道出了他的藏书观。
刘正武:亦藏亦考醉吾心
喜欢地域文化的人都知道党校有个年轻学者,是北方人,到湖州不过八年,却对湖州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十分“贯通”。著书立说,开博客(名“书剑飘零客江南”),写论文,有一种“入得其中出得其外”的开阖度。加之性格爽朗,意气风发,在年轻朋友圈子里很受“待见”。此人就是刘正武,山西定襄人,古典文学硕士,副教授。
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正武在山西农村教书期间,计划考研的他因苦于读不到古典文学专业的书,便开始到民间买书。为此刘正武跑了很多街坊小巷、崎岖山沟,曾经买到论斤称的一麻袋线装古籍,也买到过清代封疆大吏的信札家书。一次在一个山沟里,三间被雨水淋倒的房屋主人告诉他,里面全是古籍书,已经十多天了,大概多数已腐烂。刘正武二话没说,硬是拉着主人一起从倒掉的房子下面挖出十多卷书,然后出价买下来。从此他理解了什么是文化的存亡续绝。
从大学专科读到本科,又读到古典文学硕士,多数的“中国经典”刘正武都是读自己买来的线装本。而藏购古籍旧版也贯穿了他多年的读书、工作岁月。“收藏是一种业余爱好,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刘正武说,他后来逐步转移到收藏各种钞校写本上,目前已藏有明清各类写本上百种,其中不乏名人如徐继畬的手稿等。http://s16/middle/4d86a210ga9b84e67df2f&690
刘正武藏古籍图
刘正武藏古籍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实用,尤其是挖掘其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兼顾版刻。到湖州工作后,他注重对于湖州地方文献的收集,现已藏有数十种,如宋方勺《泊宅编》、沈棐《春秋比事》、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清沈梦兰《五省沟洫图说》、施国祁撰道光二年南浔瑞松堂蒋氏刊板《元遗山诗集笺注》、沈赤然《公羊谷梁异同合评》、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民国许洵儒《作文百法》,等等。
“凡是涉及湖州的文献,都希望搜罗而来,以便做研究之用。”2003年刘正武开始撰写《湖州著述考》(2007年申报为省社科联立项课题,近期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些古籍都派上了大用场。刘正武说,藏书可以推动做学术,又能自然地带来升值的收益和回报。这不,前几天,劲头越来越大的刘正武直飞北京,除在国图查阅研究资料,顺便参加的拍卖会也斩获颇丰,精刻《古逸丛书》、明天启湖州昇舍闵刻的《春秋公羊传》等已收入囊中。
写稿手记
顾诤、胡斐入行时间久,刘正武学富五车,在爱好的推动下,他们对古籍的钻研不舍昼夜。信息网连着全国,从原团中央副书记、省厅级干部、大学教授,到普通大学生、工薪阶层,都与他们平等地进行藏品和信息交流,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古籍收藏爱好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近夏夜的一晚,通过友朋的牵线,这三位湖州古籍收藏侠客终于相聚。相见恨晚的侃谈,从小酌的餐厅移师到彼此的居所。翻看珍贵收藏,闲聊拍场风云,探讨研究心得,他们合计着各自下一步进军的方向。
“我们有了一个小圈子,以后就能常见面切磋了。”“三剑客”中老大刘正武说。“如果湖州有个收藏沙龙就好了,我们大家可以经常聚拢探讨。”“香港有好多敏求精舍一样的会员俱乐部。定时雅聚,带着自己新近收到的得意藏品,彼此赏看,交流收藏心得,也可以彼此交流藏品。”两位年轻人顾诤、胡斐说。
湖州,因为文化而璀璨;收藏,因为古籍而品高。期盼: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薪火传递的队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