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的古窑
古陶瓷权威人士冯先铭先生,在他生前所著的《中国陶瓷》一书里说:“一般认为,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活动而出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而现代意义瓷器的出现,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东汉的中晚期,其代表是浙江上虞的青瓷。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上虞的上浦,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越窑青瓷遗址”,也因此,上虞被誉为世界青瓷文化的发源地。而在此两者间的漫长时期,被定为陶器向瓷器的过度阶段。
但“事物总是变化的”。去年,伴随着德清窑的进一步发掘,学术界开始为“瓷之源”是否滥觞于湖州,而进行深入的研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德清窑的青瓷残片与成熟青瓷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德清远在东汉之前已经烧造了成熟青瓷。由此,“中国青瓷的出现年代至少可以前移500年”。
前年早些时候,笔者曾撰写《湖州的窑口》一文,初步钩沉了历史上的湖州“烧窑史”。根据对相关文博人员的采访,简单梳理出了一条湖州陶瓷烧造脉络。近两年,因大规模基建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及新一轮文物普查的全面展开,使许多新的“探索·发现”见天日。大量的窑口遗址、残瓷的发现,正有力地修正曾经的档案——“国粹”陶瓷,在湖州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已结出累累之果。
仅长兴,巡检一番,其星星点点的陶片、残瓷,就可写一部窑火从未熄灭的“浙北陶瓷史”。投放到整个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可见作为长三角一个代表的闪光背影。
长兴的“南窑”,史上就“名声在外”。位于长兴小浦镇西北约六公里处的缸窑(即南窑,现名光耀),瓷业始于南宋绍兴年间,其时产品名震江南。到明朝中叶后期,缸窑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民国36年的《缸窑窑业调查表》记,当时的缸窑有七家窑户(源茂、源兴、万茂、原信、森盛、陈万顺、原鑫)。抗战,导致了缸窑瓷业的直接衰落。1952年1月,已恢复生产的长兴缸窑陶器厂被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长兴陶器制造厂”,成为长兴县的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至今,光耀村的炮头山腰,百米之内,仍存有时间跨度达3000年的古窑古墓3座。一座宋窑,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0年前的汉窑,为砖窑,窑内还有木炭残留;一座2600年前春秋时代的墓葬,里面有13个按大小顺序排列的陶坛陶罐。
而这,只是长兴古窑显现的一例。
长兴县文博部门最近对外发布的一则信息中说:长兴的“窑火”自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
“论点”必须要用“论据”说话。根据县里文博部门对外发布的讯息,笔者进行了一番梳理,果“此言不虚”。
2007年12月,长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林城镇石英村龙山脚下的牌坊沟东南侧,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烧制印纹陶的古窑址;当月,在林城的荆竹关发现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古窑址。
2008年11月,长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队在槐坎乡祠山村与十月村交界的火焰山发现一处宋代窑址。文物人员在堆积中采集到的标本有:碗、罐、壶、盏、盆、坛、钵、杯等陶瓷器及匣钵、垫圈等窑具。其中一件青瓷杯,胎质较细腻、坚硬,呈灰白色。这也是长兴迄今第一次在宋代龙窑中发现青瓷器物。
“地毯式”普查,真“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截至目前,长兴已登记再册的西周至唐宋元明清窑址有35处,其中新发现29处。“在这些窑址中,有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林城石英村发现的牌坊沟西周窑址、荆竹关战国窑址是环太湖地区印纹硬陶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历史见证。新发现的夹浦镇月明村月亮山汉代窑址保存良好,堆积较厚,为长江中下游釉陶发生、发展提供重要考古依据。而密布于小浦镇光耀村、林城镇方山窑址、二界岭乡二界岭村、和平镇横山村、槐坎乡十月村等大量宋代窑址为太湖西南岸唐宋龙窑历史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天地。”
甚至,最新的普查发现证明,在更远古时代,长兴古窑就“点燃”起。2009年3月,继先后发现空山遗址、康家桥遗址、围城遗址、五庄遗址后,文物普查队员又在泗安镇禧祉村新安自然村新,发现面积达35000平方米古文化遗址——新安新石器时期至商周古文化遗址。对外发布的讯息称,“地表散落大量的陶片和红烧土。采集的标本有夹砂陶片、夹砂鳍鱼型鼎足、黑衣陶片、圆锥型夹砂鼎足以及纹饰各样的印纹硬陶片和各类石器残片。”——这些不都是自最初的原始窑口而产出?而同在上月,泗安镇管埭村与皂山村交界处又发现了大型古文化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文化时期至春秋战国”,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长兴县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内涵丰富的”。文物保护人员采集了“以印纹硬陶为主,原始瓷与石器残件次之”的大量古标本。
长兴水口的顾渚山,是一座茶文化的“圣山”。唐时就建有贡茶院,陆羽还在山中著《茶经》。那里有紫笋茶、金沙泉,但历史上的盛茶之盏呢?在明清紫砂茶具兴起之前、景德镇瓷器宋时创烧之前,那煮茶、喝茶的青瓷来自何处?一直以来,没有答案。
新近,答案“出来”了:在水口顾渚村石马头自然村的九龙山,发现了古窑遗址。有讯息称,周边堆积有大量红烧土、碳灰、窑汗、窑具和残损的瓷器。有关人氏认为,其为“元至明代瓷器龙窑窑址”,但浙北古陶瓷鉴藏家朱金林经现场勘察后确认:无论是造型、釉色还是瓷胎,这些残损的瓷器均不会是“元至明代”烧制,而是隋唐到五代。
近日,笔者赴水口采访,也顺随朱氏现场探看、拍照。在笔者猜测顾渚山唐朝茶文化风行时期,是否就是用本地出产的茶盏茶具,或者说,正因为本地出产了茶盏茶具,才进一步“推动”了其时本地茶事的发达时,朱金林认可这一想法。他分析说,紧挨着九龙山这些的古窑遗址边,就埋葬着宋朝的高官之墓(竹林间至今还残留着多件石人、石马、石羊)。如此可判断,烧窑应该在宋之前,不然无法解释浓烟滚滚的窑边,时人会将高官下葬。且,宋时的景德镇窑已兴起,出产的精细瓷器风靡于世。它也导致长兴生产粗瓷的此地窑口开始衰败,逐渐被废弃了。只有窑被废弃了,“风烟俱进”,才有可能被选作墓地。水口此地“风水”特别好,历史上一直设有官道,交通、运输便利,高官选择葬于此,便在情理之中。
除了五代、唐时的诸多残件,在竹林间,还发现了一些宋时龙泉窑的精美瓷片。初步判断,这应是高贵墓陪葬后被盗掘散出或后世使用残存的,九龙山不可能烧制宋时才兴起的“龙泉窑”。
10多年来,因工作的关系,笔者几乎走遍了湖州境内的百余个乡镇,深入无数的村庄和农户。戴着一只“新闻鼻”的同时,也尽量用“复眼”立体观照一个地方,也即装着“人文眼”,“审思”它的前世今生。此番对长兴古窑口的初步涉猎,作点文字工作者应有的“田野考察”和“案头工作”,无非想抛砖引玉,期盼着湖州更多的文史爱好者、专业工作者,能结合文献,深入田野,发掘和研究湖州那些“被遮蔽的历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上的荣光!
——也许直到今天,笔者才感觉到,在时间的母腹中,自己正触摸到大地和事物的根部,从新的角度楔入,“逼近一种真实”,深入、窥见更多的“真正的湖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