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造僧像
无言也参禅
周江鸿
李牧先生性情豁达,虚心善学,与年逾九旬远离闹市俗尘的云岫禅寺能山和尚交往甚多,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年,李牧还认认真真替佛门中人造像,留下了世上唯一捕捉到能山和尚传神之貌的水墨画品,弥足珍贵。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段佳话。
李牧曾数次上山入寺,拜访能山法师。主客在一起抚杯品茗,聆听竹雨松风,还促膝交流佛义经文及书法丹青艺术,相处得十分愉快。
能山法师原名潘镜秋,湖州北门外汇溪人。生于1904年,卒于1997年12月18日。二十年代初从师湖州籍书画名家李寿。1928年进上海滩以出售山水、人物、仕女画为生。至1934年,曾与当时画坛泰斗湖州籍王震(名一亭,号白龙山人)、国画大家潘天寿、张大千有过交往。1935年他转展来到武汉,年冬,家中连遭横祸变故,令他心灰意冷。于1936年春在江苏吴江县天禅寺出家。1952年来到武康云岫寺落脚,并曾一度当禅寺住持。在其半个多世纪的空门生涯中,念经参禅之余,仍不忘挥毫泼墨,一幅幅罗汉、观音大士像、水墨山水及苍遒书法抒发自己的心境。
一次,李牧写了一幅字:脱却袈裟是画师,只论丹青不论禅。只身前往云岫寺向能山老和尚讨教,顺便带了点宣纸求墨宝。能山法师捋着胡须微微一笑,仔细察看起来。趁这难得时机,李牧忙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速写本子、铅笔,几笔下去,捕捉到了老和尚面部表情微妙的变化。当时,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日后要好好替法师作一幅画……
最后跟能山法师见面的情形,还经常浮现在李牧的脑海里,尽管时逾多年。如果有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件事,相反,却会成为心头永不磨灭的铭记。当时,能山和尚的身体状况已不大妙,他无力地坐在藤椅上,那椅子的扶把已抚摸得精亮光滑。李牧的职业是医生,就劝能山法师下山到医院里治疗;还建议他住院,有关医疗费用可通过市政协打报告给宗教事务机构,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请他放心。能山老和尚摆了摆手,没有认同。下山的路上,李牧说,老和尚大概过不了今年了……
当李牧赶时间完成了能山和尚茶禅坐像,想再让法师亲自过过目,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能山和尚已经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程,以94岁高龄园寂,寂前吟一偈:“人运如同不系舟”。世态炎凉尽收眼底,令人感慨万千。
在能山法师圆寂一周年的忌日,李牧特地去了武康永安大街珍珠画廊,将那幅能山和尚茶禅图挂于画廊醒目处,并说明此画乃非卖品,只挂一个月,以纪念已故的书画高僧能山法师,致此,终于了却一桩心事。李牧有这份难得的悲悯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丹青造僧像,无言也参禅……
呆大有福
乾元山馆主人
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命运?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石湮云:上网有空多到五月江南的兰舍坐坐,留个言、点评一下,或许有意无意之间你影响了石湮;石湮改变了你。
过武康东八里许有塔山,又名云岫,山上有云岫禅寺,不知其建于何朝何代,寺名为康熙手书,其匾额木材风化,油漆剥落,斑班驳驳的。
云岫寺老主持能山法师,俗姓潘,又名镜道人(已故)。其人出身神秘,喜饮酒而精书画,世人多不知其来历,或云早年在沪卖画为生,又云其曾为国军之将领。因避难而出家。
法师与我很有缘,是忘年交,但凡谈及过去,总言之不详,熟悉后也谈过一点,说是因家人被日寇所害,书画也毁于战火而身无所恋,看破红尘。言谈之中似乎同杜月笙、陈立夫等都颇有渊源。
一日,法师见到一呆大(湖州一带对智商不是很高的人的称呼,相当于“傻子”),随即行礼并口称师兄,旁人均不解,余也不解。
事后,能山师对人说,是因为呆大的是修为比他高才称之为师兄的,还说他是经过很多世的修持才有今世之福份的。
数年前能山师圆寂,享年九十有余,按寺规火化,武康周围百姓多有上山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