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派·新华艺专·湖州艺术家

(2007-11-05 08:00:53)
标签:

艺术赏析

 

            海派·新华艺专·湖州艺术家
                                            徐惠林

 

       近期,随着湖州最后一位新华艺专学子吴个钝的离世,一个不为人所特别注目的“时代”由此结束——湖州艺术家与自清末肈始的海派艺术,在“群体传承及延续”一个多世纪后,“收官”了。考查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发展脉络,不难管窥,无论是当年徐悲鸿引入的“西风”,还是建国后刮来的“苏风”,似乎都未特别影响创立“海派”、“新华艺专”及入学湖州艺子。大都在沐浴各方送来的“春光”之时,双足还是深入传统国学,秉承国画意志,谱写了幅幅“风景这边独好”的图景。因此,以“海派·新华艺专·湖州艺术家”的流变为经,参以“群体”之面和“个人”之点,粗浅梳理一番他们曾经的探索和奋进,这无论是对弘扬湖州地域文化,还是彰显乡贤的人文贡献与个人成就,及至引领、激励当下后学的艺术实践,窃以为均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海派”的形成与艺术特质

      清末民初,上海取代苏州、扬州等的重要商埠地位,一跃成了中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由此,一些绘画高手也纷至沓来,“以砚田为生者,侨居卖画。”筚路蓝缕,他们大胆创新,很快便形成了继“扬州八怪”之后近代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海上画派。他们活跃而富有生气,既继承传统,又贴近现实,加入新兴时代商业性的市民趣味,成为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海上画派的令世人刮目,首推任伯年、吴昌硕等的崛起,以及任熊任薰两兄弟、虚谷、赵之谦及胡公寿、蒲华、钱慧安、吴友如等的“烘云托月”。海派画家的风格特点一为色彩运用,二为以书入画。他们善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与海派画家一样,海派书法也分前海派与后海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野。前海派的书家身份较单一,卖字是其谋生的手段。“海派”代表书家除了早期吴昌硕等诸多大师、大家外,还有马公愚、沈尹默、潘学固及画家篆刻家中擅书者吴湖帆、丰子恺、陆俨少、谢稚柳等。

                 湖州艺术家与海派

    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观之,有资料记载,湖州与上海都同属一个文化区域——吴越文化交汇区。湖州在文化上很早就露出了兴盛的端倪。邱城和钱山漾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州至少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形成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地域文化特色,那时,上海也曙光初露。而湖州与上海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汇融合的鼎盛时期,则在清末上海开埠后。湖州文化得风气之先,较早地立足于上海。
    在清代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费丹旭,是道咸年间寓居沪上的湖州画家,他以纤细精致、工整优雅的仕女人物画,受到海上艺术界和市民阶层的推崇。费丹旭可谓近代最早入沪的画家,也可说是“前海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位“前海派”钱慧安,一说也是湖州人,他同样也以侍女人物画见长。而真正奠定湖州人在海派艺术中举足轻重的是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山阴人任伯年是海派的先驱之一。他与湖州的“联系”是其女婿吴少卿乃湖州人氏。吴少卿是当时上海成顺泰丝栈的大股东兼经理,甲午前后向丝厂发展,经营当时上海最大丝厂之一的瑞纶丝厂。20世纪初,又投资上海绢丝公司。另一位海派先驱吴昌硕,则是地道的湖州安吉鄣吴人。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老缶等。幼年时虽生活清苦但酷爱读书,喜欢书法纂刻。22岁那年考中秀才,却无意仕途,仍潜心艺术。有称他30岁时,任伯年见到他的画,认为其笔墨已很有功夫,竟拍案叫好。吴昌硕从篆刻书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笔法引入花鸟画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气”的风格。吴昌硕在花鸟画的运笔、泼墨、著色等方面都作了开拓,对后来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吴昌硕是辛亥革命那一年定居上海的。经过数十载的艺术磨练,在湖州同乡兼好友王一亭的帮助下,晚年的缶庐在上海登上了艺术的峰巅,成为“海上画派”的领袖。而吴兴人王震,除了大画家身份外,儒商的他更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艺术赞助人。他较早地把文人的书画雅集演变成大众化的书画展览,帮助推介吴昌硕、赵子云、徐小仓等,同时还发起成立了“上海书画研究会”和以湖州人为主的“清远艺社”等多个艺术团体。吴昌硕逝世后,他还和吴派传人诸闻韵、吴东迈等一起创办了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而和吴昌硕、王一亭一起创立“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的吴兴人俞原,也是同时期上海的一位重要画家。其侄子俞明早年也在上海随俞原学画,后成为“20世纪北京画坛工笔人物画的奠基人”。
    无论是于中国艺术发展史,还是在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上,海派均为一个显著的山峰,而湖州籍艺术家在山上创下了无限“风光”。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海上画派》一书有载“海上画派”画家242位,其中湖州籍占了十五分之一,计有费丹旭、费以耕、钱慧安、吴昌硕、王震、俞原、诸闻韵、诸乐三、俞明、庞莱臣、吴东迈、陆伯龙、沈迈士、王秋野、庞左玉、俞子才等。这还不包括长期寓沪的沈尹默、黄西爽、王修、潘韵等人。
    湖州人对海派的重大贡献在哪里?笔者以为,是他们参与“创出”了海派,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阐释”“图写”了海派。

 

            海派·新华艺专·湖州的勾连    
    稍稍熟悉一点近代美术史者都不会对“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的名字陌生。校址最初设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口的该校,尽管初始只设国画、西画、音乐、艺术教育四系,办学晚于上海美专,且规模也无上海美专大,但从学校设备、设施还是从教员的水准来讲,其在当时的上海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1928年该校迁至斜徐路,改为新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季正式改定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诸多艺术史研究专家指出:海派早期美术教育的艺术地位和历史意义无疑是应当确认并加以研究的,它不仅打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卓越的师资和造就了优秀的人才,从而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并支撑起了数代大师之门。而新华艺专无疑是最卓绝承载了海派早期美术教育的学校之一。
     资料显示,1931年新华艺专重组了校董会,推选徐朗先为校长,汪亚尘为教务长,潘伯英为总务长。由于新华艺专是同仁办学、名家执教,且主要教授俞寄凡、诸闻韵、潘天寿、俞剑华、张聿光等都有在上海美专办学、教学的经验,因而使新华艺专具有雄厚的实力与强劲的底气,教学十分正规而系统,汇集了当时海派书画家中的不少名家。1934年,学校还建立了友淑图书馆,开始收藏国内外图书资料及文物艺术品,扩大了校园,遍植花卉树木,并养了一些飞禽走兽,既美化了校园,又供学生观摩写生。1936年又建起了木工场、印染工场,供学生实习操作。
    痛惜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11月,侵华日军焰火烧毁了该校。校方后租赁华立路155弄内房屋作临时校舍,汪亚尘夫妇及潘伯英、姜丹书等竭力维持。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日伪要求学校重新登记,富有民族气节的校董会予以拒绝,因而停办,新华艺术由此成了历史。   
     新华艺专创建在上海,天然受以吴昌硕等“托举”的海派影响。而湖州人之于新华艺专的创建、昌硕弟子诸氏兄弟在新华艺专等多所海上艺专的执教、流布,则强化了“海派”的影响,也凸显艺才辈出的湖州籍艺术家在此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许多湖州学生进入求学,又续写了百年来湖州艺术家对海派的不懈贡献,因为一条清晰的艺术传承、演绎、发展脉络已清晰可见:湖州人参与竖起“海派”旗帜——湖州人参与创办、执教“新华艺专”,而“新华艺专”又接受海派的直接辐射、影响——湖州的学子入学新华艺专,接受“同乡”前辈的教诲,又继续弘扬、发展“海派”艺术。
   在这里,不能淡写诸闻韵诸乐三两兄弟在吴派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开拓、先驱之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在当年的上海及现代的中国,他们俩开启的作用甚于后来的黄宾虹、潘天寿。
     特别是兄长诸闻韵,他是第一个中国画系主任——白社书画研究会创始人。当年潘天寿拜谒吴昌硕,就由他和诸乐三引见,他还向蔡元培推荐潘天寿任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诸闻韵,字汶隐,号天目山民,孝丰鹤鹿溪(今安吉塘浦乡)。诸闻韵早年曾赴日考察,回国后创上海美专国画系。后与张书旗潘天寿等五人又组织“白社”画会,他为社长,从事中国画会的研究。他先后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中国画系主任,后又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教系教授。诸闻韵自己擅长诗、书、画、印,尤擅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等。著有《画竹法理》及《闻韵花卉画册第一集》。诸乐三,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号南屿山人。幼得父献庄启蒙,14岁能赋诗作字,常为乡邻书写楹联匾额。19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医,同年又从吴昌硕学艺。诸乐三先后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执教;抗战爆发后返里,在设于安吉孝丰的省立浙西第二临时中学、省立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教美术。抗战胜利后,应聘于杭州国立艺专(后改浙江美术学院),一直任该院教授——如此的美术教育履历,造就的诸多人才、斐然成就,非一般教员可比。作为艺术家,诸乐三画擅长写意,工花鸟、山水,作品具有朴素醇雅、浑厚华滋、古茂雄秀特色。吴昌硕称:“乐三之作,能得我神。”其书法以钟繇入门,后攻汉魏碑及二王、倪(瓒)、黄(道周)等;篆书则习石鼓文,兼收钟鼎、甲骨与砖瓦文字。
 

             新华艺专的湖州籍学子

    在新华艺专“创闭”的简短时间里,有多位湖州学子前往求学。从历史的沿革来说,它进一步彰显了湖州对海派文化的薪火相传、衣钵相托,也为新华艺专结出硕果的成绩单上,书画出湖州人的风流甚至辉煌。
    就笔者所搜寻、查找而得出的结果,当年湖州本土求学于上海新华艺专的艺术家有:潘韵、孙默岑、吴个钝、姜兆瑞、王秋野、叶小舫、凌虚诸公。(另据安吉梅溪乡间画者马震先生去岁对前来拜会的笔者介绍,其绘画蒙师李长松者,也曾于新华艺专求过学。惜情不详)
    考查湖州诸多“新华弟子”,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一。因为抗战的原因,早先入学的潘韵、孙默岑等毕了业,后来学校为日本人轰炸,入学一年余的叶小舫等则被迫返乡。他们大都有从教的经历,像潘韵还做了美院教授,王秋野任教于同济大学,吴个钝、凌虚则分别在广西、安徽从教数十载,姜兆瑞、叶小舫等先后也在不同的中专、中学、小学较过书。但命运多舛者居多,特别是孙默岑先生、姜兆瑞先生、叶小舫先生,颠沛流离,“峰回”路却“不转”。甚至离世时都很凄然。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无论经历多么坎坷,地位多么卑微、生活多么困窘,他们都以艺术为精神依归,在不懈的创作中彰显志趣、境界与人生的放达!
    梳理这批“新华弟子”,发现他们的艺术履历都有一个共同:①都受过学院正规的理论训练,并领教了现代诸位大师、大家们的言传身教,有的还属亲授;②大都学过西画,对素描、构图、造型、色彩等元素皆有把握受过训练。同时兼功中国画。而最终的落脚点,无一例外均归位于中国画。③都受海派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潘韵叶小舫孙默岑,他们风格中的雄健、俊朗、爽利与泼辣,有长兴地域文化的特征;艺术上,开始迷恋北宗,后吸纳吴昌硕的大写意与金石味;像姜兆瑞,除了诗词的翘楚,书画创作吴昌硕的“烙印”一览无余;而吴个钝的金石味,即受吴派的直接影响,又有他告知笔者的受黄宾虹的指授。  
    由于吴越地域文化极具代表性,且因为历史的积淀、艺术的实践与理论的总结,可将其最本质的东西提升为“民族的共同文化”,故“新华学子”固然取得的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无法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先师们等量齐观,但总结他们的成就对考查海派艺术的传承流变、探讨整个后海派及至建国以后艺术成就下降的原委(必然与偶然),或能提供一份相对完备的文献;对于观照“乡邦文化”的演绎、得失,也大有文章可做。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湖州的“新华学子”及受其影响的地方贤达,在某些区域、个别杰出者身上,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如先后自新华艺专出来的孙默岑、叶小舫。其二人后均又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又都回到家乡长兴。解放前夕,二人加入了县里的艺术团体箬溪书院,并于1947年与诸贤达在县城的长兴商会举办书画展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又参与创办了箬溪书画社,与严济勲、姚公协、王竹先、郑翼飞、赵景原等一批书画家,筑起了一个浙北艺术的新高地。对地方艺术及乡邦文化的贡献可圈可点。孙默岑先生还带出了路基平等诸多书画弟子。再如安吉的姜兆瑞先生,启蒙了现今活跃的书法篆刻家洪亮等诸人。而吴个钝先生在任英士书画社副社长、于返聘湖州师范等期间,团结、酬唱诸多地方艺术贤达,育出了钱慧溟、张新江等青年画家。作为个人取得的艺术成就,多位新华艺专学子“表现个人”也很突出。叶小舫的绘画,艺惊四座,名动八方,在艺术界声誉渐起,已有部分作品流向美国与东南亚,国内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湖州、嘉兴收藏为多;孙默岑的绘画,以国内的武汉和我国的台湾、长兴本土入藏居多,另有若干已流入日本、新加坡。吴个钝先生的书法、绘画,独具特色,也有部分爱好者对这位当年的新华高材生之作青睐有加。

                                 ——文载2008年第3期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