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吴氏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吴昌硕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吴昌硕的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风格。吴昌硕最擅长画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运刀和章法融入绘画,形成了有金石书法味道的独特画风,他常常用篆书用笔方法写梅兰,狂草画葡萄,笔力浑厚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在构图方面,喜欢用“之”和“女”型的构图格局。在用色方面很像赵之谦,喜欢用浓丽的颜色,尤喜爱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费丹旭(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环溪生、偶翁,乌程人。父为沈宗骞弟子,幼承家学。工写照,尤擅补景仕女,尝卖画于江浙一带,后流寓杭州,与汪远孙创立东轩吟社,交游甚广,曾为丁敬、金农、厉鹗等画肖像,颇负时誉。费氏擅仕女,笔法秀润,设色素淡,形神妩媚,但略嫌柔弱。其山水、花卉取法恽寿平,画风轻逸淡雅。
章绶衔(1804—1875),字紫伯,一字子蘖,别号瓜栌外史,归安(今湖州)人。贡生,同治间延修府志。家富收藏,精于鉴别,著有《磨兜坚室书画室》、《磨兜坚室诗钞》等。章氏书法工行楷,年逾七十,犹能作蝇头小楷,处于帖学馆阁体,个性风格不尽鲜明。画擅山水,学王蒙具体而微,过于整饬,气机未能化洽通畅。
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子斋,晚号退楼,又号榆(一作愉)庭,归安人。为清举人,官苏州知府,好古精鉴,收藏书名画、金石鼎彝,古籍版本甚多,擅书法,兼精篆刻。
杨岘(1819—1896),字见山,一字季仇,号庸斋,晚号藐翁,归安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曾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任常州知府。精研汉隶,名动一时。治金石小学亦有成就。著有《庸斋文集》、《迟鸿轩诗钞》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任编修、河南学政。37岁时被参试题割裂,免官。归里后研究学术,主讲杭州诂经精舌31年。著有《春在堂全书》。俞氏书法强调力度,富有拙趣,于泰山石刻及隶书多有钻研。行书取董其昌笔意,秀劲大方。以篆隶之笔为真书,古雅拙朴,别具一格。寻常函札,亦多作隶书。尤工大字,得力于《潘乾碑》。
董熊(1822—1862),字岐甫,号晓庵,一字小帆,乌程人。以篆刻擅长,间作墨梅,居海上鬻艺,为人坦诚真实率,无趋炎之态。所作墨梅行干出枝凝重遒迈,有金石意趣。
张度(1830—1895),字吉人,号叔宪,又号辟非、松隐先生、抱蜀老人、无意识界老衲等。长兴人。官河南知府,家富收藏,与潘伯寅、陈介棋研究金石小学甚洽。张氏工篆、隶书,笔意古拙而结体典雅。50岁后始作绘画,山水笔墨沉着,设色古厚,为正统派嫡传;人物有汉画像遗意,钤印有一“张”字印,乃元戳‘又有一“度”字长方印,系秦物。
王世芬(1832—1889),字诵之,一作补之,号桂青,长兴人。为王沅之孙,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王沅擅花鸟,学宋人笔法,世芬自幼受到熏染。后以画自娱,数十年不辍。王世芬由家学而专攻画梅,画风工致秀逸,肌骨俱爽,得金俊明之神韵。
沈联芳(1870—1947),名镛,以字行,吴兴人。幼年就读私孰,1900年创办上海振伦洽记缫丝长,自任经理,另外又开设恒丰丝号等,经营丝茧买卖。抗战爆发后,力拒伪职。1947年病逝于上海。其书初宗二王,后习董其昌,风格飘逸秀丽,平和典雅。
俞原(1874—1922),一名宗原,一字语霜,别号女床山民,归安人。家贫,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与任堇叔(伯年子)友契。曾与吴昌硕等创办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以书画会。画工山水、人物、花卉,水墨淋漓,追慕石涛作风而有新意,亦治金石碑版之学。有《语霜遗墨》等传世。山水近期任伯年,上追石涛、朱耷,苍古雄浑,水墨淋漓,创有新意。花卉如陈撰,亦纯以韵胜。
张人杰(1877—1950),谱名增澄,字静江,别署饮光、卧禅,祖籍安徽歙县,南浔人。结识孙中山,斥资白银三万两作为革命经费。“四一二”政变后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氏早年喜骑术,又精鉴赏,善书画,1945年双目失明。著有《新中华》等。张氏从政、经商之余,雅好翰墨。书学赵孟兆页,略变其体,态度雍容,气派不凡;画仿石涛,笔意纵肆,墨彩淋漓,虽草草率笔,自有一种闲雅的气度。
沈田莘(1884—?),原名泽春,以字行,号公粹,别署苹翁,吴兴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任职清廷。民国时代历任军政要职。公余善作真、草、篆、隶四体书,而于绘梅尤具心得。沈氏书法纯以帖学笔法见长,画梅也以书法笔意出之,以文人书卷气息取胜。
沈兼士(1886—1947),字犟,南浔竹墩人。早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求学,并加入同盟会。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员、辅仁大学代理校长等职。1947年8月在北平逝世。精通语言文字学。著有《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文字学之革新研究》等。沈氏能书法,擅行草,结体参考章草,呈横扁之状,用笔轻捷,顿挫提按分明。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疑古,吴兴人。1906年留日,1907年入同盟会。曾师从章太炎习国学,致力于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研究。1919年后曾任《新青年》编辑,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著有《文字学音篇》、《说文部首今读》、《音韵学》等。钱氏以学者而兼工书法,所作初学唐人写经,后上溯秦篆汉隶,结字皆有出处而无臆造,笔法雍和平稳,古朴浑厚。
孙慕唐(1889—?)字水天,吴兴人。善书画,能古琴,尤以山水擅长。上世纪五十年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孙氏山水化处于正统派,恪守传统,有一定功力,但创意不足,未能自立门户。
张乃燕(1894—1948),字君谋,号芸盒,南浔人。年轻十留学英国、瑞士、法国,一度任外交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一生提倡艺术教育,成就不少人才。抗战期间隐居沪上,学画山水,画因人重。张氏画风纯以学识修养见长,介于正统、野逸派之间,不专于一家,有古朴浑茂之致,无描头画足之习,唯不以专门,终以利家意胜。
俞子才(1915—1993),名绍爵,斋名睫巢,吴兴人。为吴湖帆入室弟子,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著有《怎样画松》、《山水皴法十要》、《怎样画青绿山水》。俞氏擅画山水,早年传统功力深厚,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对宋、元、明、清大家均有实践性的研究体会,尤为金碧青绿山水成就最为突出,得梅景书屋真传。后期参加应野平泼墨发,笔线趋于湿烂。
王柳影(1917—?)吴兴人,早年学西画,后师从郑午昌为入室弟子,遂转向国画,擅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尤好绘金鱼。1947年曾任上海画人协会常务理事及美术茶会干事。1950年被聘为苏州美专国画专修科教员,兼事年画及连环画创作。为上海美协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王氏画作能在传统基础上融会西画技法,色彩明丽,情景交融,清新活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