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集《杨澜访谈录》,采访易中天。这是智者之间的一次对话,好似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精彩的语言常常在交流中产生,独特的思想往往在碰撞中激发。
杨澜开场白: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专业为美学和文学,却因为在电视节目中品读历史而名声雀跃。一时间写书书畅销,讲座收视高。在媒体围堵,粉丝崇拜和学术质疑的竞相追逐中成就了独特的“易中天现象”。
杨澜:在做版税竞标这件事之前,你有没有做过一番权衡?
易中天:权衡是有的。我们也考虑过各种可能,但是不理他。
因为你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人说三道四。
杨澜:在一个媒体的时代,知识分子又不可避免地要更多走向
一个公共领域,所以这个当中就有一个很难自处的矛盾。
我不知道,最初在媒体邀请你去做论坛或讲座的时候有
没有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
易中天:没有。我敢肯定地说,孔子如果活在今天,你要访谈他,
他一定欣然接受邀请。
杨澜:那我得跟他谈谈女权的问题。
杨澜:有没有哪个历史人物是你特别心仪,而且在你写的时侯会
动真感情?
易中天:只要谈到某个历史人物,我都会动情,但是我不会因我
个人倾向去刻意地去褒扬某些人或者贬低某些人。
在历史上受到贬斥的我保留一份同情,在历史上受到
过分推崇的我一定持一份怀疑。
杨澜:那兵团十年的务农生活在您的人生当中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易中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那个被诗意描绘的地方我
懂得了生活不是诗。
杨澜:过去人们看待历史的时候,总是把历史放在一个解剖台上,
一刀一刀地划开来给大家看。你呢,是想什么样去做?
易中天:我是想把它从冰箱里取出来以后能够迅速化冻,然后还
能够活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