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佛土罗汉寺冯顺志

标签:
佛心罗汉寺清净的佛土寺庙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一方佛土罗汉寺
又到春色撩人的三月,青草绿柳,胜日寻芳,趁放纸鸢东风,安步当车行抵“百里松荫碧长溪”之滨的大布村罗汉寺。
走过一座大桥,转个弯,一座多数由明代建筑物结集的古村落展现眼前,成片的徽派房屋保存完好,最为典型的当属左右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墨色的屋瓦下演绎着这个村落绵长的历史,潺潺流淌的村溪声仿佛在述说久远的故事。曲径通幽处,豁然一古寺掩映其中——闽浙边境远近闻名的罗汉寺。
大凡佛寺古刹,或深藏于名山之腹,或栖息于灵水之畔,山光水色与梵天净土浑然天成。然而大布罗汉寺却有别样,这座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千年古刹坐落在喧嚣的城区,四周是古村落,围墙内的飞椽斗拱,诵经朗朗,煞是一处清净的佛土。
罗汉寺,原名罗汉院。史料载始建于五代十国闽龙启二年(934),由唐尚书孟仁择兴建,历经宋朝元口三年由僧应理募缘重建;明朝正统五年(1440)重修,共有面积188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61平方米,园林面积421平方米。由外至里共建三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其中大雄宝殿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信士叶熔雅献白银300两,再度重修。大殿建筑布局严谨,设计精密,气势雄伟,是一座翘角单檐歇山式仿宋建筑,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飞檐高耸,斗拱密布,屋脊两头有“双龙抢珠”、“雄狮托瓶”、“龙风呈样”、“仙鹤拜寿”等。观音殿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大布信士林显生、王国城等30人筹资,重新建造。
抗战时期,民国31年(1942),浙东抗战时局紧张,龙泉告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流亡办学将该校迁至罗汉寺两个月,后因当地鼠疫猖獗而迂回龙泉。建国初期,1951年土地改革后,佛像毁坏,荡然无存。该寺被粮食部门用作粮仓,贮存粮食。
上世纪80年代中央宗教信仰政策逐步落实,当地一些善男信女宗教活动频繁,要求重修罗汉寺庙。1993年正月,大布群众集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翻修殿堂,重塑佛像。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寺大雄宝殿、观音殿、左右厢房、斋厅按原貌修复完毕。前座天王殿,由于年久破烂,无法重修,为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按原貌重建。
现在大殿门上悬有金匾一块,最能体现古代建筑风采的,当数终日芳香充盈,明灯长燃,梵音悦耳的大雄宝殿,上书雄浑苍劲“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上供奉如来佛三世,文殊侍左,专司智慧;普贤侍右,主司“理”德。十八罗汉分立两侧,它们骨相奇特,姿态各异;或闭目殿中,或双手合十,或抱膝独坐,或四手指天……真是,“胡貌梵相,曲尽其志,各臻其妙”。大殿两柱有幅楹联:“万里笙歌乐太平,九天日月开新运”。殿堂内,香烟缭绕,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后殿即观音殿,正中供奉干手观音,塑像高3米,站在莲花台上,造型优美,塑雕精细,表情丰富。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两旁供奉弘扬佛法,功德无量的二十四位诸天。观音殿左右两侧建有两个殿堂,分别是:尚书孟仁择殿、元帅殿。佛像塑工精细、姿态庄严。
天王殿中前面塑弥勒佛,背面塑韦驮天神。殿前左边塑持国天王,右边塑增长天王。殿后左边塑至圣先师孔子像,右边塑药王孙思邈像。
天王殿至大雄宝殿之间建有放生池,池中建一座石拱桥。桥上刻有李良松先生题词:“水绿溪滩沐甘霖,松罗双寺蕴奇情。八方风水绕村络,三干乡民受福荫。菩提因缘桥上度,慧海沉浮心中行。禅门千古绝胜地,罗汉殿前尽佳音”。江衍庆先生题写“绿水观鱼乐,青云羡鸟飞”。
1997年,当地政府把罗汉寺列为全县七个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大布村委会赠送给三亩多水田作为僧尼生产基地,并帮助制定了寺庙各项管理制度。从此,重修后的古刹罗汉寺,香火不断,钟鼓频传,既为烧香拜佛的佛教圣地,又是老年人活动场所。
年少时对佛教的认识持以虚无态度,自以为是佛教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这种肤浅的观点直到知天命才得以修正。佛教的性空,并不是目空一切,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把握。其宗旨教人行于慈悲利他,与众生结善缘,为自己种善因、修善乐,有效达成自他因缘良性的轮回,佛教的道理就这么简单而深刻。
出了罗汉寺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此时香客渐渐散去,寺内也渐渐趋于宁静。走在静谧的小道上,回头望去,罗汉寺的飞椽斗拱折射出一层圣洁的金光。几经兴废的罗汉寺在千年的风雨苍黄中,静静地注视着人间的恩怨与芸芸众生,千百年来静默恪守那份安宁,灯红酒绿的绚烂没使得这方净土失去本色,矜持固有佛性的庄严与肃穆、空灵而智慧。
每每到寺庙,总给我一种旷远的豁达与幽思,罗汉寺更是如此。观其寺庙的那栩栩如生的如来、观音、十八罗汉的形态和主持绘声绘色地讲述的慈悲行善的故事,其内涵都是一种崇尚和谐的寓意。参禅、诵经,念佛,香烟缭绕,禅意衍生,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十法界本来没有,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所变,唯识所变。冥冥中阻止了我们不应为的行为方式。禅悟也好,持戒也罢,放下便是修行,行善便是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