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据》作者考辨 文/冯顺志

标签:
魏濬《方言据》考辩历史人文明臣学者 |
分类: 散文 |
在浩浩的史籍中,明代的《方言据》虽不是一部很有名的书,但它是一部对《春秋》《史记》《汉书》等文献中之方言土语进行研究解释的典籍,在汉语方言研究史和辞书史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历史上关于它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魏濬所著,在《四库全书总目》指明是魏濬,列入存目,编者写了提要。清人谢启昆《小学考》也说:“魏氏濬《方言据》,《四库全书存目》二卷”。《湖北通志》曰:“濬字苍水。松溪人,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北。”持不同看法有清末以降的语言学史著作和辞书都认为是岳元声著。第三种说法是一书两属。如汉语学者崔骥《方言考》(《图书馆学季刊》第6卷第2期)列了两部《方言据》,一属魏濬,一属岳元声。《四库全书》的“提要”给了魏濬,而《学海类编》本的小引认为是岳元声所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的总目录经部小学类是魏濬撰,经部187册目录是魏濬撰,正文却是岳元声辑。
历史有时像一本糊涂账,不细究是顺畅的,一旦进入细节问题就显现了。一本史籍署名如此混乱,有理清的必要。现存的《方言据》只有《学海类编》本,该丛书由清人嘉兴曹溶所辑,溶之门生陶越予以增删编定,于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以木活字排印;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据道光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景印,注明是岳元声辑,这是清末以来的根据。但此本有一个小引,结尾是“乙卯仲冬日书于砚北轩,湛卢山中人”。由此看来《方言据》中的“湛卢山中人”指的就是魏濬。湛卢山在福建松溪县南,相传春秋时期为欧冶子铸湛卢剑的地方。清代潘拱辰等撰福建《松溪县志.人物志.名臣.魏浚传》载:…….魏濬诗文有盛名,立论精辟,涉猎广博。著有《易义古象通》八卷、《世略》十五卷、《武略》十八卷、《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东粤事文摘》十卷、《纬谈》一卷、《太乙括元》十卷、《方言据》二卷、《黄颔膈》一卷、《峡云阁草》前后集四十卷共11部120余卷。其中《易义古象通》八卷,收录入清乾隆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文渊阁总纂官纪昀于乾隆四十三年给皇帝奏章中论该书“微引多精审,间折衷己说亦能独抒所见;研析颇深,非抄袭雷同者比也。”
潘拱辰,字远亭,江苏无锡人,清康熙年间监生,初任河北省武强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1697)调任松溪知县。到任时正逢两个灾年后,农村凋敝,田地荒芜,百姓无力缴纳田赋。他亟力向上申请豁免百姓历年积欠(康熙三十四、三十五年)钱粮,减轻百姓负担,还主持续修《松溪县志》。《松溪县志》自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黄金主修之后,万历间县令刘一灿续有纂修,但未刊行。到了康熙年间,已有百余年未修,潘拱辰到任后,常以朝代更迭地方史料之散失为忧。他认为“表彰风俗,搜集遗篇”是地方官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召集地方乡贤、耆老共商修志大事。邀请教谕黄鉴和贡生黄锡奇等人参修,在清康熙九年知县董良槚续修的县志稿本基础上,收集遗缺资料,增补疆域、名胜和艺文等篇章,还亲自审稿并写了《志叙》,于康熙三十九年刊印发行,受到建宁知府表扬和地方人士的称赞。乡人叶其淳赞扬这部志书是“拨十有余纪之烬灰,展千有余家之真面目,备天道人事以成事,合曩昔近今而并录”之作。
潘拱辰治学严谨,精通诗律,旧志艺文篇中有他的诗词《雨中出东关》等76首,杂文6篇,咏物抒怀,以诗明志,体恤百姓疾苦之情,亲切感人。为此,他主持修的地方志考证详尽 ,征引亦颇繁富,靠谱。
从《岳家网》资料获悉,岳元声(1557—1628),明浙江嘉兴人,岳飞十八世孙。字之初,号石帆。万历进士。任旌德知县、大名府教授,迁国子博士,转监丞,谏止选良家女入宫,又论大臣荫子紊乱国子监监规,时有铁监丞之称。进工部主事,以争三王(皇长子与二弟)并封,革职。里居究心理学,建天心书院,熟悉乡里利弊。天启初,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劾魏忠贤,削籍罢归。聚徒讲学以“毋自欺”为座右铭。有《潜初子集》、《潜初杂著》等,再查阅岳元声有关资料没有论证《方言据》为其所著,无疑《方言据》系魏濬著作。
参考资料:
1、《湖北通志》。
2、崔骥《方言考》(《图书馆学季刊》第6卷第2期)。
3、《学海类编》(清人嘉兴曹溶所辑,溶之门生陶越予以增删编定,上海涵芬楼据道光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景印)。
4、邵则遂《“方言据”的作者是魏濬》(《辞书研究》 > 2010年 > 第01期)。
5、清代版《松溪县志》。
6、清人谢启昆《小学考》
7、《岳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