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落在大山里的珍珠(文化散文)

(2011-09-05 18:57:54)
标签:

江南古镇

廿八都

方言官话

明清建筑

民俗考察

分类: 散文

遗落在大山里的珍珠

/冯顺志神秘的廿八都(随笔)

     

江南许多乡村的山路蜿蜒迤逦,一直延伸到村头,村头一般都有一两座上了年岁的古石桥,或廊桥,桥下一条不宽的清流缓缓地绕过村子河滩上生长着一排排细密的杨柳,柳枝垂在溪里,波光闪闪。桥边一条狭长的小路通往村里,路面大多是用青石铺成的,凹凸不平的青石历经了久远岁月的脚步往来打磨,呈出清亮淡蓝色泽。青山为屏,绿水为池,修竹掩映,松林如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水墨画卷静静蛰伏在那里,与外界没有多少濡染纷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笔下意境移植到任何江南小村庄都是名副其实的。倘若当今的乡村还未被城市化格局了,这样的原生态景象就更鲜明了。

说来这些都是江南乡村的共同之处,而具有文化个性的村落并不都有,廿八都算的上一个。自古受地域文化微醺,抹上一层浓厚神秘色彩的廿八都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深藏在绵延数百里盘旋起伏的仙霞深谷之中,地势险要,四方关隘拱列,东有安民关,南有枫岭关,西有六石关,北有仙霞关,易守难攻。廿八都,古朴而又奇异的地名,就足以让你遐想,追本溯源,宋代以前廿八都称“道成”。北宋熙宁四年(1071)江山设都四十四,相当现在乡镇建制,此地排行第廿八,故得名廿八都,后来一直沿袭这个名称。现今在江山市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古时从浙入闽、或从闽入浙,翻岭过关到达廿八都时需要一整天,适应过往商旅的服务业遂兴旺起来。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迄今为止,发现国内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再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镇上的方言多达14种,这是历史上频繁战争、屯兵、移民所致,使之廿八都移民最佳选择地,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

入廿八都古镇得经过一座爬满青苔的石桥——水安桥,桥为清同治三年(1864)建造,桥上建有七间廿四柱桥廊,造型朴素无雕饰,灰瓦屋面,出檐深远。在我眼前的水安桥——临溪悠悠转动的那轮水碓,又是怎样唤醒我早已淡化了的乡村情结,久违了水碓,我儿时的梦在此刻相遇了。人对环境的喜好,往往来自少儿时经验的认同,人是个善怀旧的动物,对儿时即使是前庭后院里的一株青草、一只蚂蚱,一个被废弃锈迹斑斑的秤砣都会充满念想,我就是这么一个常常活在怀旧里的人。不思进取也好,遁世也罢,如同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喜欢在晚间爬在窗台上数星星儿的习惯了。对世界最初始的审美情致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年少时对某些事物的迷恋:房舍错落,青灰墙体,炊烟袅袅,静谧古井,苍翠古樟,林间飞鸟,田间隐约斗笠蓑衣晃动,淳厚拙朴的生活气息便是这样弥漫开来。这些亲切,熟稔,宁静的气息,总是渗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刻骨铭心的欢喜与忧伤我庆幸还未泯灭的天然迷恋农耕文化的情结时常在内心波澜,这些幽邃、忧伤与苍凉的景物——令我魂牵梦绕。

这是一座有着遵循传统文化个性的古镇,目睹人间罕见之珍,催人目眩神摇,恍然隔世感觉弥漫心间。难怪乎,诗人王浙成在考察廿八都时情不自禁地吟诵:我不知道江南哪个古镇里/还有哪个地方/像廿八都那样成片成群/整条街整条胡同/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她像个谜存于苍茫的大山里......

古镇由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镇南石质门额一方尚存,书有“枫溪锁钥”。一条街道与小溪并行,纵横曲折的深巷,神秘幽深的门楣,彼此紧密相挨的灰墙黑瓦古色房屋,自北至南曲折蜿蜒长达 1公里,两旁多为二层楼店铺作坊,被称为民间建筑博览馆。古建筑依古街道两侧而建,它们融合了浙式木雕、徽式木雕、赣式灰墙、闽北客家建筑风格,保存着完整的大院多有二十余座。古镇建筑集南方情调及北方风格于一体,基本保持了19世纪集镇的风貌,极具民俗文化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廿八都还素有“枫溪锁钥”之称,有民俗学者誉此为“文化飞地”,称其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形容非常恰当。

体验民居之独特在廿八都是再好不过了,文昌殿是这座古镇最有看点之一,时值仲春四月文昌殿院庭花卉开得正艳。它建于清宣统年间,共三进四天井,建筑物所有梁枋、脊檩、天花板、均绘以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龙凤、花鸟等,牛腿、窗扇、户格、栏板等木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整个建筑融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木雕艺术于一体。文昌宫壁画精致美丽,丰富的彩画特色非凡。所有梁、枋、檩以及藻井均彩绘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意象表达得酣畅淋漓,流光溢彩,目不暇接。古镇上豪宅典型的有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为主;姜家从经营油料到以开布行为主;金家从经商到以收租耕读为主。古镇重点保护的36幢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这“四大家族”的宅院。我在曹家古宅里沉迷一个有趣而又令人费解的联子,与我一同观光友人的解读我是不满意的,面对博大的历史人文我等是何其浅薄,不禁喟叹自己几多没文化。

一座豪华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杨家宅,气派宏大,让人瞠目。值得玩味的是,这座豪宅在文革时期作为人民公社办公地点,“一心为公”几个鲜红的美术字镶嵌在院门庭的石壁上,这是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所倡导于社会,廉洁奉公,图谋人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不居功享受的遗训,也成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响亮口号,整个大院的梁柱上横竖描画有类似的红色口号,某些内容颇为吻合儒家精神,即使在那个年代,传统文化传承始终没有间断。如今人心不古,时过变迁,望上一眼不免一番感慨......杨家宅后院的石壁上凸显着几个朱红大楷字灭资兴无,它见证了古镇饱经沧桑变幻的历史履迹,和岁月的变迁。

令人费解的是,一个仅有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有142个姓氏,百家姓图腾和14种地方方言,想必这在中国恐怕绝无仅有。是什么凝聚力量让一个古老的小镇拥有如此之多的方言和姓氏?迄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居民既以中国各地移民为主,自然带来各地方言,保留至今的主要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灰山腔岭头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十多种不同方言,小区域的方言仅几户人家通用。但在镇上通常听到的只有一种方言——“廿八都官话。而岭头腔实际上是福建汀州方言。溪下腔是福建泉州、莆田一带方言,也称下府腔,是指福建下八府的方言。洋田腔河源腔,是位于浙、闽交界的浮盖山麓两个小村落使用的方言,受浦城方言影响较大,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属于一种方言的变种。

这一奇特的语言起源,大致从明末郑成功父子镇关起至清朝,自古廿八都是仙霞关、枫岭关守军的屯兵之地,最多时有马步兵一千五百多人,不比当时居民少,各地来的军民在镇上生活,语言不便,清朝军营中不准讲方言,强行推行官话。守军在廿八都强行推行官话,商家为了招呼好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讲官话,但都带点南腔北调,时间一长就成了廿八都镇的标准方言。据考在抗美援朝时,青年参加志愿军在丹东集结时,发现当地方言竟与家乡方言一样。其实,官话就带有关外口音,“廿八都官话”源自关上守军的通用语,因而也称为关话。这和福建的浦城方言有相似之处,廿八都人为什么都会讲普通话也就不奇怪了,包括临近的闽北各地乡村村民都能普遍讲普通话。同时廿八都人为自己的官话骄傲,而没有被难懂的江山话同化。
   
历史不忍细究,鲜为人知的抗日时期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的廿八都军统女特务集训所就隐藏在这里,戴笠家乡离廿八都不到20多公里,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理位置,与外界隔离起到很好的保密作用。从1941年到抗争胜利几年间,戴笠从江浙一带精心挑选大批花季年华女青年,进行严格训练,培养了一批特工谍报人员,然而这批女谍报人员最后大多都不惜生命以身殉了主义,令人扼腕。戴笠死后,章士钊给他留下一副对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狭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如今它给古镇增加了一道扑朔迷离的光环。

有识之士说的好:在世界行走,为廿八都停留。人在悠远深邃中,廿八都,从历史深处以它发轫生成的文化吟唱出幽邃旷远的歌谣。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神秘的廿八都(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