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顺志
冯顺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71
  • 关注人气:10,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2011-05-23 01:29:00)
标签:

备忘

陈戬

文化研究

恳谈会

即兴发言

分类: 散文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冯顺志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会场一角。本次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聚集了部分福州、闽南、闽北溪籍陈戬后裔、民俗文化学者三十多人在庆喜大酒店研讨座谈。

 

各位陈氏宗亲、嘉宾:

       下午好!

 

很高兴能和陈氏宗亲一起参加这个恳谈会,我虽不是陈氏宗亲一员,但陈戬文化作为研究和弘扬湛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尤为亲切。研究陈戬文化的部分资料我看了,感受很多,从中学习到不少有益的东西。研究会初步将陈戬的平生业绩源流梳理出来,还撰写了部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其中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张吉昌先生和陈戬文研究会副会长陈松人先生的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对今后研究陈戬文化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前段陈氏族谱也出版了,这是陈氏族亲历史上一件大事。我以为修族谱的现实意义很大。中国传统文化史,从某种意义说就是一部宗族文化史。中国人是最善寻根、最爱认亲、最富人情味、最具内聚力的民族。宗族文化凝聚了千千万万的宗族,它像一条汹涌澎湃的江流,将中华民族紧紧地贯穿和凝聚在一起,使得世界四大文明唯一一个没有消亡的文明,而今依然坚挺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没有宗族文化这条文化链,也许中华文明早已断裂或消亡了,所以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证明,只要宗族文化的存在中华文明就不会消亡。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文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对鼓舞家族后人奋发向上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意义在当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文化魅力。

陈氏文化源远流长,要了解陈姓的来源就得从远古说起。炎黄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平原曾经曾经有一个强盛的陈丰氏部落,这是字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唐虞时代的舜帝,他是陈氏的血缘亲祖,这在1991年版《中华姓氏通书·陈姓》、《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杭川陈氏梅山公宗谱》都可以找到根据,一代一代都可以按名排次。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封舜帝34代孙妫满于陈丰氏故地——(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并把长女大姬匹配给他,建诸侯国——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裔孙以国为姓,这是陈氏的开端。周代的陈国,其文化既保留着土著文化特色,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载道:“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意思说陈国城门的下方,是游玩休闲理想的场所,泌丘泉水趟呀趟,清流也可以充饥。描述的就是陈国当年美好家园景象。

陈姓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名家荟萃、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历史进程做出不朽的贡献。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是个学问家。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晋代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和陈戬;在文学上,唐代有陈子昂,他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成为千古绝唱,每个国人念这首诗时,都会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孤独悲忧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现代有史学家陈寅恪,他提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近当代知识分子树立起文化人格坐标。还有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电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还可以开出一串串在历史灿若星河中的杰出的陈氏名单,他们给陈氏宗族带来无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这些可谓是陈氏文脉之基石,是陈氏宗族最值得珍重的文化传统。

一个家族代表一类特定的文化,中国所有家族的文化可以说都是博大精深的,每个族谱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几千年历史,上千上万的族人名字,实为壮观。我曾在好几个地方陈氏以前流传下来的族谱,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为他们写族谱序,其中就有王安石、苏东坡、朱熹等文化大师写的,在这些序言里面,他们对陈氏赞誉有加。这些赞誉,当然是基于历世历代的陈氏先祖所传承下来的家风、家传、业绩等,十分灿烂。这些典籍中对陈氏的描述,共同昭示的都是陈氏的精神源流、血脉、风貌,它告诉陈氏后人,陈氏的先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留给世人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家风和精神遗产。

毫无疑问,发掘和弘扬陈戬文化意义是重大的。陈戬,松溪县城关人,南宋抗金护驾名臣。他一生刚正廉明,不畏权势,秉公断案。陈戬最为可贵的在于他的精忠爱国的情操和刚正不阿的气节。宋高宗即位后,封陈戬为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又升陈戬为监察御史,随驾巡视江浙各地。高宗召御前将军范琼同行,而范却驻兵南昌,观望不前。高宗让陈戬前去催促,陈戬不带侍卫,单车前往范营。范琼故意在营前杀人剖腹恫吓,但陈戬神色自若,对范琼晓谕大义和利害关系,促使范琼醒悟,接受了诏书。高宗闻讯大喜,升他为太常寺少卿,后又转任给事中。陈戬直言当时官吏庸懦贪赃,将领拥兵跋扈,谏官夸谈琐事,内侍权势渐盛,徭役赋税繁重等“五失”,奏请朝廷严申法纪,整肃吏治。高宗采纳他的建议,建“神武五军”抗金护驾,为高宗帝成功护驾。陈戬死后,后人为了沿袭“陈戬刚正清直、报效家国之风”,故而在湛卢山清凉寺修建“袭古殿”又称“陈戬祠”,以资纪念这位先贤。

研究和弘扬陈戬文化精神,一方面是寻根问祖,另一方面要朝向未来,把陈戬精神遗产中最精粹、最核心的性情、风范传承下去,使陈氏宗族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让陈氏在过往的记忆里,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深刻精神烙印,继而发扬光大。

我以为研究陈戬文化要义用几个字 “冲和恬静、不畏权势、刚正廉明、精忠报国” 来概括。陈戬一生向往公正、自由、祥和,一种旷达、超越的精神风骨一直支配着他的性情。他从年轻时就有着报效国家愿望,入仕后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在朝廷他不畏权贵,在邪恶面前从不妥协,刚正不阿的正气赢得民众拥戴。他数次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为抗金保驾护航,彰显民族气节,为当朝众臣纷纷效仿,为后人的树立样板。他的魅力人格,在世人中建立起的心灵标高,为陈氏的精神基因而被流传下来。这一切昭示的都是陈氏的精神源流、血脉、风貌。在今天,陈氏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告诉后人,陈戬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光彩照人,留给世人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风范和精神遗产,为有这么一个先贤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从而激励后人自强不息,催生出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愫。

    陈戬文化研究要严谨,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入走访、探究,因为这涉及到许多历史和学术问题。陈戬生前不仅在朝廷为官,还在相当多的地方为官,如泉州府、丽水府、宁波等州府担任知州府期间,他所做过很多有益事情,譬如他曾在泉州担任知府,众所周知,泉州是宋代时期世界上两大港口之一,另一个是埃及亚历山大港,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泉州府作为如此重要的对外文化经济交流港口,陈戬是如何受到宋徽宗赵佶的青睐,又是如何重用让他到泉州任知府,这里除了陈戬为官清廉,有才干,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他到了泉州后又实施了哪些为政举措等等,这需要史料来加以论证。再譬如绍兴二年陈戬退休后到著名的武夷山冲佑观担任提举,这是宋真宗于咸平二年(九九九)为会仙观御书“冲佑”,100多年间陆游、辛弃疾、刘子翚、朱熹等文学和理学大师先后也这里担任主管或提举,他们聚徒讲学、深研学问,理学与道教互为影响、融合,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那么陈戬和他们间的文化渊源和传承关系是什么?陈戬在主持武夷山冲佑观几年间,留下了有哪些诗文和著作?对后来的朱熹理学集大成有过什么影响?目前我们掌握这方面的资料甚少,这就很值得我们深入考察、深入探究。

    另外编辑出版《陈戬文化论坛》一书任务艰巨,大家推选我为本书主编,感谢大家的信任与鼓励,但这万万使不得,我才疏学浅无力胜任,还请编委会推选一位年富力强、真才实学,具有无私奉献的陈氏宗亲来担任此重。我作为武夷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作为这些年了对地域文化的热衷者,一定竭尽地为陈戬文化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至于如何编好这本书,前几天我和陈戬文化研究会几位会长谈了些不成熟的建议,我以为《陈戬文化论坛》一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陈戬,是核心部分,第二部分陈氏历朝历代名人,第三部分当今陈氏后裔的成功人士等,具体编辑体例这里就不赘述了。

湛卢文化是松溪人的文化精神内核,陈戬文化研究,我以为它不是单一的文化研究现象,它是湛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包含在大武夷文化范围内。通过陈戬文化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湛卢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丰厚武夷文化的研究,我愿与陈氏宗亲携手尽自己一份力量。

最后,祝陈戬文化研究成果更上一层楼!祝各位陈氏宗亲生活美满、事业发达!

谢谢大家!

(根据本人现场录音整理。)

                                                

                                              2011522  于庆喜大酒店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90岁高龄的民俗学者吴声洪老先生。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右:83岁高龄的陈戬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雄老先生。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发言。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讨论辑出版陈戬一书事宜。
备忘录:在陈戬文化研究恳谈会上的发言  左为陈戬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宗生先生。讨论撰写陈戬塑像碑文
(陈戬文化研究学术论文另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