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文/冯顺志

(2011-02-20 02:49:54)
标签: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泰“落水操”

文化

分类: 散文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民俗文化走笔之一)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探秘“三公落水操”(文化散文) <wbr>文/冯顺志

    

    正值正月十七,客时长泰,观看了“三公落水操”,尽管春寒料峭,春雨延绵,民风淳朴的珪村民照例举行这数百年传统习俗“三公落水操”信仰仪式,旨在忠义。 参加“三公落水操”的叶氏后生们光着上身,赤着脚丫,每六人一组,抬有坐着“三公爷”陆秀夫神像的“辇轿”纵身跃入 一米多深冰冷的水塘里,奋力摇晃着“辇轿”,围绕着在池塘四周游了起来。在池塘水中需摇晃“辇轿”三圈,场面颇为壮观、震撼人心。“三公落水操”仪式在长泰岩溪镇硅塘村流传了七百多年的信仰仪式,是为了纪念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为国捐躯而举行的仪式,蕴含古老的闽南民俗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上来看,它仅仅是民间信仰活动的一个事项;但从民俗体育学的角度来看,它蕴藏着诸多民俗体育的元素,具有显著的民俗体育特征和体育社会价值,是乡村社会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更是开发农村传统体育活动的资源。

在民俗学、人类学中,“仪式”是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储存器”,聚集了一种地方性文化的多元符码,是一种文化体系的微缩体现,也是原生态民俗体育的起源之一。闽南岩溪珪塘三公爷落水操,是长泰县叶氏村民为纪念南宋背负少帝赵昺投海的名臣陆秀夫而举办的,每年正月十七晚上,当地村民们沿池边点燃烛火,抬着陆秀夫雕像进入池中,将雕像在池中左右摆动,直至将胡须甩直,惟妙惟肖地再现南宋末年民众沿海岸线寻觅宋帝及大臣的过程;以此纪念陆秀夫碧海丹心照千秋,忠贞凛冽留万古的忠义情操。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在村塾就读,常为塾师称道:“这陆秀夫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稍长,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日渐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他得知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而淮南是当时天下贤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小朝廷”之称,陆秀夫在此处可谓如鱼得水。

     陆秀夫在宋理宗佑四年(1256)年间与文天祥、谢枋德、胡三省同年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公元1279年春,宋、元双方进行了最后一场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以悲壮激烈著称的崖山海战。由于张世杰只顾率将士在海上死守,陆上未留一兵一卒,结果被元军切断了淡水和柴薪的供应渠道。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拔剑驱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儿蹈海,随后跪对幼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陛下当为国死!”言罢,抱起腰系玉玺的九岁小皇帝,缚在自己背上,纵身跳入海,惨烈。南宋王朝至此终结。陆秀夫有《陆忠烈集》传世。

      宋帝赵昺的殉难地究竟是在广东新会还是在福建漳浦,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如今赵昺的殉难地已不重要了,值得探研的是这一古色古香的祭神传统如何得到完好保留与传承,将700多年前的悲剧人物奉为神祗,这种风俗信仰,缘于民众崇敬忠烈,故立庙塑像,每逢三公诞辰,家家摆供祭祀、演戏酬神,视为一方盛典,其间隐含着浓厚的文化信息。至于“三公落水操”的由来,则要追溯到珪塘叶氏与宋王朝的君臣缘分。北宋初年,叶氏先人叶宾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南剑州通判,破获了一起有名的割牛舌案。南宋末年,国势渐衰,珪后叶氏开基始祖叶分担任长泰县尉,抗元时曾为在前线奋战的宋军筹集粮饷,后在战斗中牺牲。他的儿子在山东威海卫率领水军抗元,以身殉国。到了明初1499年,始建于唐寺庵合一的名刹普济岩,从福金山(现称塔寨山)原址迁至珪塘。在迁入新址时,叶氏族人经过县令叶仪的批准,特意在岩内右厅供奉“三公爷”陆秀夫,并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庙会时举办“落水操”仪式。

     长泰珪塘村“三公落水操”形式很独特,历经千年历史风雨不断完善起来的很有看点的民俗信仰的民间艺术。我以为民俗表演,重在到推陈出新的。传统并不只停留在继承,更要发展弘扬,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涵。有句格言说的好“山自为源头,海纳百川水”,这便是民间艺术与民俗信仰的创新宗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