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千年意境——致朱以撒先生  文/冯顺志

(2010-03-15 22:51:36)
分类: 散文

      穿越千年意境

——致朱以撒先生

 穿越千年意境——致朱以撒先生 <wbr> <wbr>文/冯顺志

        (当代书法、散文大家朱以撒先生为本人拙著题字)

     穿越千年意境——致朱以撒先生 <wbr> <wbr>文/冯顺志   
                       (朱以撒先生墨宝)
       

以撒先生大鉴:

年前年后来的书简及大作《阻隔》均已收读。

由于两次外出时间比较长,一次在年前到上海、江浙一带吴越文化考察,时值临近春节,就留在浙江过年了;再次是上月的江西文化之旅,耽搁了及时给先生回复,抱歉。
  拙文《历史的暗涌》得到先生的肯定,是对我的鼓励。先生有不少大散文对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精辟论述给我不少启发。我始终认为:任何一种边缘文化并非一开始就处于边缘,它可能曾经在某时期还是主流。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边缘曾经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边缘与主流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本身验证了其历史的、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
  巧合拙文与先生的大作《悄然浸润》同期发表在一期刊物上,拙文对你的部分名篇作了肤浅的试论,无法深入探涉到先生那深邃的文化思想内涵。《悄然浸润》以整饬情感的笔调,融会理性的思索,追述主人翁的命运遭际,渗透出隐隐的苦涩和伤情,贯穿着一种大气的苍凉悲壮感,作为文章的基调。老余和小余人物给人印象深刻,读后,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奈、委屈、疼痛之感,长时间地萦绕在脑海里。余家父子与其说是人生命运给予不公平的遭遇,毋宁说是承载着长期以来文化制度上的厄运,这是你给予文章内核的深刻寓意。虽然那个年代已经远离了我们,可在文化上的阴影仍然笼影响着现今人,文化意义上失血所造成的悲剧,需要警惕。
  你的两部代表作《古典幽梦》、《俯仰之间》是我书案前的必备书。你那种营造出穿越悠绵深邃千年的意境和神思飞翔的文采华章,持久地深谧地滋润着我的心田。读你的作品大抵都要在两遍以上的,每次阅读时,眼前总是一片灿烂——那浸润的魏晋风度,清新如水,温煦宜人的亲和力,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解析传统文人价值与品格,热情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使命感。相当多篇什以独特的艺术感悟力,融合了书墨气韵为旨意的艺术探索,天衣无缝地借助书法中的品位、意绪、性灵、睿智,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重显湮灭了的历史辉煌,感喟古典美好人格和理想化的生活情趣、人文行状反观于现世,赋予了当今时代精神气象,涉旨高远、明亮与通脱。在品味先生作品过程中,篇篇文字如“魏晋书风”从天籁而降,一派明丽清澈、潇洒俊朗、从容幽雅、简约灵气弥漫开来。渐渐,让我寻找到一种无声的语言词汇系统,默然地与先生对上心灵交流话语——久久地漫浸在文本的深谧宁馨的情怀中,获取了极大审美审智的精神享受。我以为《古典幽梦》是开创中国当代散文“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先河。

大作《阻隔》保持着先生固有的文化品位风格,再次感谢你对《湛卢文学》的支持! 

专此布复

顺颂时祺

                              冯顺志
                           零七、四、十七

 
附朱以撒先生书简之一

顺志兄:你好!
  大札及大作《历史的暗涌》收读,谢谢你在文中以我为例。
  你所写的角度是很有价值的,我也曾经写过,譬如书法主流的边缘状态,名家书法与民间无名氏书法的差别,不仅是技巧的,还有对文化、环境诸多认识的迥异。因此这方面如此挖掘很有可以深入的价值,可以写一部大书。实际上我自己也喜欢置于边缘状态,做一个边缘人,不屑进入中心,也进不了中心。
  心态是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入任何党派,无任何行政职务,专注于自己的精神历程,写自己的感受,并以为快乐,而对于与自己无关的,我大抵不会开心。
  读你不少佳作,印象颇深,你在基层如此潜心文学创作、文化研究,取得可喜成绩,是我要学习的。
 

    祝冬安!
  
                  
       朱以撒
                        零六 、十二、二十六

 

注:朱以撒先生给友人的书简向来都是亲笔的,每每读到他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的书法字书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艺术上奢侈的享受,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