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活着的图腾


虫甬兄台鉴:
大作《汉字的综合之美——论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通读了,受益匪浅。
多年来你在“中华民族文化在现实存在的状况中”这一主题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值得祝贺。是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是该做点学问了,这些年来我选了几个武夷文化课题,作了些研习,写了点不成熟的论文,不及兄潜心。
两三年间,你多有文化随笔或学术论文见于报端杂志,大多篇什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和文化传统两种性质进行多视角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对传统文化作历史性参照与批判,运用了人类学、语言学融合儒、道、佛学,提出现实文化生存等问题,作思想精义的探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和长期以来熏陶、浸润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入的思考与辨析。文章的基调始终坚持这样的论点——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有激励进步、鼓舞向前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汉字》一文对博大精微的汉字——意、音、形;形、音、意的文化传承,将书法艺术的个性、心境、功力表现的尤为深刻。汉字之美美在书法神韵,美在文化之深厚,她具有的魅力独一无二,汉字已成为几千来中华民活着的图腾,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余秋雨在探究汉字为何长寿的问题,他发现中华文明之所以长寿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汉字。他说:“汉字不仅是最美的文字书法符号,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在文字领域,它是全人类唯一长生的奇迹。”“一个民族贫困和战败,都不是最后的失落。民族的最后失落是尊严的失落,尊严的最后失落是文化的失落,文化的最后失落是文字的失落。”
当下有种可怕的现象值得警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种全民汉字书写水平下降的现象普遍现象令人担忧,似乎日益严重——提笔忘字时有发生。尽管网络技术的出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然而,“提笔忘字”网络时代弊端不容忽视。电脑书写方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方式,许多人离开电脑键盘似乎就写出字来,而拿起笔,写不了几个字就因印象模糊写不下去,有的能写也因为长期缺少手笔书写锻炼,写不到一页纸手指酸痛,只好搁笔。更有甚者——有的离开了机器让他们写点广告词或者宣传栏简短的文字,却因“印象模糊”只好作罢,更别说能写一手书法了。我身边就有专事写作者不读书不看报不练字,完全依靠机器写作、编辑,懒得动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病。仁兄这时候出笼的《汉字的综合之美》,呼吁、普及、提高、传承、鉴赏汉字,显然很有现实意义。
《虫甬新视野》一文为了扩大影响面,建议在新浪网站开设自己文学(文化学术)专栏,让更多的读者能及时读到你系列的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文章。
还望兄继续对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深研究下去,预祝更大成功。
祝笔健!
冯顺志
2007年6月23日
顺志兄大鉴:
多谢你为拙作写了介绍性文字。
说来惭愧,我断断续续学写毛笔字已经近二十年了,却写不出几笔像样的字,现在的感觉仍和十几年前写《学书笔记》时相近。《学书笔记》:余知诗者,生情于内,遇景于外也。余不知书,当初所以亲翰墨乃羡慕古人作书之佳境种种,心期或能遇之。奈何不循规矩,不事临摹,至今一事无成。好在所谓希望乃在拟想之中,若观天上之月,唯其可望,故心中有,心中有,则可以求索。譬学书之于登太华,临摹、通晓、创新,此常道也,若登太华之循栏杆、升阶梯,甚是稳当,亦有入古人樊篱而不能出者。虽曰自古华山一条路,然樵夫药父常穿行于无路处。窃以为:灵芝异草乃在悬崖间,不循常道,或能遇之;不依常道,则进步万难,常处迷途而不知返也。余今未谙笔法,结体尤劣,谋篇布局更是遑遑勿论,唯能欣喜于一点一划之可观。当初问道,已入歧途,余今不能又悔。长路茫茫,道险且阻,或仆或进,苦乐在其中!
好在这么多年来自己都能坚持相对独立的感受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形诸于文字,和大家交流。
布复
夏安
弟:虫甬
2007年6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