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评论曾凌颂诗歌印象文化 |
分类: 评论 |
前些年有诗评家对当前诗歌创作流派的划分,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一是意象诗,是指通过意象进行情感或情绪表达或表现的抒情诗,强调以丰富可感的意象之表象作为情感或情绪的对应景物,通过描绘、刻画、阐述具有审美意义的景物,实现情感和情绪的含蓄表达;二是语象诗,也称口语诗,指通过鲜明特点的语言表述,进行情感或情绪的表达或表现的诗歌;三是理象诗,也称寓意诗、哲理诗等,指以某种诗歌语言以及意象的逻辑指向或逻辑结构,从对表象描绘向理象推演,实现对哲理或某种寓意进行表达或表现的自由诗;四是混象诗,指兼有意象、语象和理象这三“象”中两“象”以上特征的自由诗;五是散文化诗(但是它又不是散文诗),善于扑捉生活场景,偏重情节的叙述,细致情节化的诗歌意境的呈现,注重审美理念下的思想性的提升。但是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要成为一首优秀诗歌作品,我以为衡量的标准那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诗情、诗思和诗才,三者缺一不可。
诗人曾凌颂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是这样的,她认为:诗歌,就是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它要求于人的不单纯的理解,而是对沉默和迷醉的共同介入。无论什么文体,它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内在的不同,它们最终都是指向精神……这位擅长写意象诗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作品里,《姨,我最爱你的小女》和《女人、杨梅》的意境呈现是比较好的,也做到了“诗到语言为止”这一个诗学观点。《姨,我最爱你的小女》是把诉说与抒情细腻情怀糅合非常严密的一首,诗人与读者并行着“沉默和迷醉的共同介入”,这是一种境界。在我的理解中,目前诗歌界明显存在着诗性内核的不足,那便是把诗歌与生命;生命、情感、经历有意或无意地缺失了。而曾凌颂注重诗歌本身的内部气象始终是她写诗的基本特征,总是能够通过智性的美学认知去寻找自我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她的那些诗作里,寄寓人生美好向上的理想,如《姨,我最爱你的小女》:
柔得像河底飘摇的水草/九石渡和你的小女……/我喜欢那只红色的贝壳/它那么美丽/像一条美人/晚上把它放在手上/就能听它唱优美的歌/就有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出来/依着月光贴耳朵告诉你什么/但你听到了吗/那来自深深水域的秘密/都是你掌上璀璨的明珠……
从感性和理性中把生活片段提炼出浓浓的淳朴诗情。
借助于音乐的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是曾凌颂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又以《女人,杨梅》为例:
女人们来了/展开她们青春的花叶/和通往梦乡的路/她们在杨梅林子里喜悦地歌唱着/把空气和水熏香/把同伴的心熏醉/她们的姿势是江南林子的姿势/她们的歌是云雀的歌……
用节省的笔墨,韵律灵动地把杨梅林作为特殊审美视角选择,语言的表达、意境的营造,对“杨梅”吟颂而比较完好的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美好情怀的精神实质,以便让读者去体会和感知;从而达到无可言状的心理共鸣,洋溢着意境和韵味的高远。叙述过程中主题得以升华,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获取审美上的快慰。
曾凌颂是位有实力的年轻女诗人,迄今创作发表了出不少优秀作品。她才思敏捷、热诚率真、诗情洋溢,有较强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在语言锤炼、意境营造和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个人特色,营造出的意境美达到一定的境界,整体诗质显得“沉默和迷醉”,总是能够很好地把“沉默和迷醉”的爱与美,不动声色地相适宜的语言进入形式,两者的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得每首诗都达到最大限度的诉说与昭示。我想曾凌颂目前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把握好诗歌意境的呈现——情感,思想,叙事,情节,体悟融会点的完好结合与提升,创作出更为上好的优秀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