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汨罗江诗魂  (散文)

(2008-06-07 21:48:17)
标签:

屈原

传统文化

千年人文渊薮

祭奠

分类: 散文

              汨罗江诗魂 <wbr> <wbr>(散文)

 

汨罗江诗魂       文/冯顺志            

 

    历史总会留下许多遗憾,许多麻烦,许多捉摸不透的细节,留下更多的是悲伤情节。

早就想写点屈原,却又无从下笔,不是因为笔力不逮的缘故,而是生怕惊撩起对历史人文渊薮难以平息的心境。再者,在历史人物中,恐怕屈原是最难落笔的一个了。我想难度是否在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人没有不受屈原创立的楚辞文体影响,没有不承继他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换言之,从屈原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才有了华夏民族文化生命的宏大叙事。

所以屈原是最难以落笔的。

可以肯定屈原之死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了政治,当然更是为国尽忠。这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与鲜明的地域性悲剧人物尽忠,似乎被现代不少学人认为是他的民族狭隘性所致,其实这是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在历史上比他死得更为慷慨悲壮的大有人在,后人把屈原奉为爱国尽忠首位,不仅仅因人,更重要的是因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就是千年前沉入汩罗江的屈原对政治绝望的最具悲剧性的写照。由于这样的文化基因的传承,汩罗江在我的灵魂深处永远是一个不得安宁的渊薮!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毋庸置疑,《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开篇就荣耀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他出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在他年少时就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原”也是他的字。“原”的含义寓意平正开阔的大地的之意,和名“正则”互为表里。一开始屈原是几多从容、自信人的啊。

多年前曾数次途经汩罗江畔,我都没有勇气前往驻留凭吊,而每次都是在车轮扬起滚滚尘土中懊丧地离它远去,那种无以言状的文化心态失落感时常咬噬我的心灵。倒不是我不愿接近它,而是不忍谛听曾在二千多年前,这位佯狂傲骨、长剑佩腰、纵横中原、问天索地;在政治上有宏伟抱负、在文学上光彩照人的天才型诗人——把汨罗江畔搅起惊涛骇浪的巨音。宋玉哀怜其师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河,魂魄放佚,厥命将落。宋玉用他悲切之心作了《九辩》以述其志:生天地之过兮,功不成而无效。书写了诗人落拓不遇的悲愁和哀愤,正如后人对这段江面写道:山色未解悲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成为千百年来伤时感怀的代名词。

凭吊名胜古迹对构建文化人格,精神取向实在太重要了。对于我这个受过比较严格传统教育的学人来说,早该将拜谒屈原的空白补上,然而,汩罗江畔的天崩地坍故事一直敲击着我的神经。这种文化的神圣感与脆弱性起源于我的童年——我的读过几年私塾的保姆阿婆,在一次过端午节时,我一边吃着刚出锅的粽子,一边听她用黯伤的语调——讲叙三闾大夫投江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一直影响着我成年后的精神取向。

直至前几年,我与几位耳鬓厮磨的友人一同旅游长江,才将这早该凭吊汩罗江的空白补上。我真的来迟了,尽管离端午节还有一些日子,然而江河上龙舟鼓声阵阵,飞桨劈浪,两岸喊声震天,三江五湖的男女老少,仿佛在深情而又热烈地呼唤着一个伟大的名字。

汩罗江畔从古至今一直蕴藏着许多飘忽凄苍瑰丽的神奇故事,这些都不是我所感兴趣的内核。而牵引我的,让我终生追问的是江天上曾经有过雷电般划过一道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给后世留下了一流的文化品格,光彩流溢的文学作品,深刻的生命意义,最具民族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凭吊古迹,我从未有过如此的拘谨,如此的心颤。静默地伫立在江岸边,凝视着江面泛起的波光闪耀的细浪,每朵浪花的荡起,都为我虔诚朝拜这个神奇灵魂和不朽生命添加注释。

我哆哆嗦嗦将双手插入江水,立刻感触到一种浸润文化人格色调的温煦,构成了特殊意义的精神通码。我闭上眼,耳畔回荡着超人的清醒灵魂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呐喊。在那个社会动荡、黑暗无序、战乱频纷的年代,三闾大夫引拔群贤励精图治,胸怀济世之志,力助楚怀王成就大业。屈子的鸿鹄大志,与奸佞党人绝对是水火不相容的,由此,引发了令君子兰、上官靳尚等一群除了专职阿谀媚上,一无所长的奸佞小人,和南后郑袖妖妃用谗言陷害忠良的伎俩,竞使楚王的心灵天平失之平衡,犯下亡国之害。三闾大夫随着最后一次拼死的忠谏,最终被邪恶重重围困扫出宫廷,随之三闾大夫被楚怀王放逐至汉北。为此楚怀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秦国囚禁三年,最后愤懑而死在异国他乡的囚牢里,教训是深刻惨痛的。顷襄王继位后,按理说襄王应该总结前事之师,后事不忘才对。屈原似乎看到希望,重新树起报国的雄心壮志,结果屈原不但没有被重用,相反遭到更沉重的打击,被顷襄王放逐至江南二十多年,成了浪迹江河、山川的峨冠博带的行吟人——一个稀世大诗人,面对国家日益衰败而又救国无路,被无情抛在冷寂凄厉的荒野风雨中。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他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汩罗江岸边徘徊着一个由难以实现崇高理想献身祖国的斗士走向孤傲——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走向幻灭的枯槁憔悴的身影。子夜时分,他的耳边充塞着秦军攻城的马蹄声和四处逃亡的哀啕声。他早已预言的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背绳墨以追曲,把国家引向灭亡绝境的悲剧终究发生了。三闾大夫再也无法谛观楚地的尸骨遍野,无法倾听江河的悲吟咆哮。他身裹素缟悲壮地屹立在汩罗江岸上,心中充满了宗国行将覆亡的巨痛和个人不见用的怨愤情感,他衣袂飘飘纵然地扑跳,将平静的江水荡起汹涌波涛,死亡的悲怆惊天动地。三闾大夫这一跳,成为一道最奇艳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成了第一个中国文人与政治较量的精神造型。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这是屈原《怀沙》一辞的生命绝笔。人莫知我何怀故都,这是屈原的对故国的无奈反诘,在他的眼前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死寂般的孤独和绝望,世界是如此之混浊,世上无人理解,只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这就是他下定以死抗争的决心,只得以死明志。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三闾大夫死去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交给了汩罗江,却留下了千古传唱的《离骚》,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殊的文化人格。从此,中国的大江赋予了民族觉醒的生命意志;从此,有了文化的情感,有了殷切的祈盼,有了独特的气魄。那江底下堆聚的沙石是辉煌文化的积淀,那江面上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涛,是中华民族亘久不衰的文化脉流。

 

                                    1998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