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评论一切为了考生灾难面前纪实文学南强 |
分类: 评论 |

这部融史料性与文学性为一炉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一切为了考生》,从作家开始采访创作到出版发行花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出手之快、出版之快,社会反响之好,令人钦佩与振奋。
文学作为历史与人类心灵的灯火、关注社会底层和民众、终极关怀人类命运,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应该是责无旁贷的。《一切为了考生》并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创作的。作家张建光先生序言里有两段精辟的论述:《一切为了考生》一书让“我们看到阳光穿过风雨驱散阴霾照亮人们心灵每个角落,看到了抗灾的人们在苍茫的水天之间奋力写好一个大大的‘人’字。‘精神’是人类文明之花,而人本主义则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朵。我想,南强先生作品的主题和价值就在这里。”“文学毕竟是人学,作品本应具有社会功能。当灾难袭来,当人性悲欢跌宕之时,文学艺术不应失言,作家不应缺位,否则作家的灵魂将得不到安宁。《一切为了考生》一书,宏观布局脉络清晰,全景叙事错落有致,细节描写精确入微,而弥漫在字里行间浓浓的人文关怀则让读者时时不能自己。”序者高度概括了本书全部内涵和外延。
毫无异议《一切为了考生》高擎着人文旗帜,紧紧把握时代精神,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现实的前沿上,饱含了深切的人文精神,以凝重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示了2006年夏季建瓯因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后四千多名莘莘学子延迟高考,从而倍受全国关注的历史事件与牵动着千家万户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面对罕见的灾情,建瓯人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抗击洪魔,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以“一切为了考生”为宗旨。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面和事迹。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存的教育弊端所造成的大文化环境的缺失与真正教育要义的破损问题,呼吁不合理的教育机制急切改革,发人深省。
在创新上,《一切为了考生》也是值得称道的,文章一开始并没有花丝毫的笔墨描写灾难来临前当地领导人以高大的形象出现,而是“为了将考生们的心理调节到冲刺前的最佳状态,范秀凤选择了带大家逛文庙。”……展现一位普通的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到文庙放松心情的场景,描写真实、清新、质朴。在描写市委书记形象时,书记形象也没有一句大话、空话、虚话,而是以一个非常亲和的平民化的可感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可亲可信。文章中的许多感人的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生存状况的同情与关怀,呈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内涵与内在精神,对现实生存状态极富悲悯情怀。
我以为作为主旋律文学作品应更具批判精神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背离的。主旋律文学批判精神是作家的主观批判和历史客观批判的有机结合,有了这种的批判精神才滋生出更为人性化的人文情怀。也就是说,主旋律的文学批判是内在的;是在肯定历史变革的同时否定阻碍历史发展的邪恶势力;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上。这种文学的批判精神与建构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和谐的、完好的统一。当前人们之所以一再地呼吁当前中国文学强化批判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因为当前中国文学存在着消解文学批判精神的倾向,否定那些既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恶丑乃至不大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的文学,这无疑是抛离了对人的尊严和理想的捍卫,放弃了对社会进步的追求,悖弃了文学的真正旨意。我想,为了真正建立一种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前提是,文学必须是对人本的承认与尊重、人的发展与超越。我们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只有从承认和尊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与超越,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强大的人文精神社会。我以为南强很好的做到了“承认和尊重以人为本和人的发展与超越”这个永恒的文学宗旨,《一切为了考生》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综观南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直到现在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都赋予了文化人自觉性的批判精神,但同时又包涵了浓厚的人文思想——他的作品内涵始终散发出关心民瘼、敷扬文化、化育人生的亮点,极力企及精神深度与人格高度。他对于现实生活既能作出理性判断,在艺术上又能突破陈规,有自己的独创,表现出一种清新刚健气息。如他的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幸运》、《万木林风情》等和这部刚出版的《一切为了考生》都蕴涵着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始终贯穿着南强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毫无疑义南强是位极具批判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糅合的——有社会责任感、有勇气、有良知和有艺术追求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前一篇:h城之恋 文/冯顺志
后一篇:醇浓的春日 文/冯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