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史朱熹与书院育人教化文化 |
分类: 散文 |
朱熹与湛卢山“吟室”
文/冯顺志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书院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起与一般官学教育不同的教学体制。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宗旨的尚德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务实精神,以薪火相传为特征的创新精神。湛卢书院也不例外,追溯湛卢书院的前身是“朱熹吟室”。
绍兴二十一年(1151)春,南宋朝廷为了量才授官,举行诠试。22岁的朱熹,满情报国热情参加了此次的诠试,得授左迪功郎之官,被委派同安县担任主簿之职。迪功郎是文官三十七阶之最低一级,而且所授主簿之职也只是一个虚名,要等到现任同安主簿三年秩满之后,才得以补缺。朱熹初志未伸,未免感到惆怅。在诠试的归途中,朱熹特意到政和县扫祖父朱森之墓,路经松溪湛卢山时,他登上了这座名山。
由于朱熹前往同安任职还甚遥远,心绪又不畅然,于是索性在剑峰脚下,建起一座“吟室”,使自己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朱熹寓情寄怀于湛卢山,以排遣待职期间的忧闷。朱熹不仅常以诗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且还经常沉浸在佛经道书之中,曾写下有《登卢峰》、《怀友》、《古意》、《残腊》、《月夜述怀》、《冬雨不止》、《诵经》等诸诗。
在湛卢山“吟室”里,朱熹还对《周易》的乾坤卦辞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当他研究到“元亨利负”的“元”字时,想起“元”乃是四德之道,而自己一事不成,不敢以“元晦”自称,遂把自己的字改称为“仲晦”,然而他的学友们仍尊称他为元晦。
朱熹艰难地熬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元月,这时他已24岁了,才离开湛卢山赶赴同安去任职。100年后“吟室”由来自将乐的理学家杨缨把持,并扩建易名为“湛卢书院”,亲自担任湛卢书院山长之职。
“吟室”旧址,甫倚湛卢山麓,濒于星溪之秀,远近学子接踵而来,使林茂深僻之处成为弦诵之区。原来在“吟室”遗址,有一座石碑,文曰“朱子读书处”。还有一石匾嵌在书院的门顶上,刻着朱熹手笔的“静神养气”四个大字,可惜现在都淹没于荒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