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文字的海洋里放飞自己

(2007-09-16 17:47:25)
标签:

文化

文学评论

质感

微雨含烟

分类: 评论
 

    在文字的海洋里放飞自己

       ——论微雨含烟散文随笔的质感品性 

             文/冯顺志

         在文字的海洋里放飞自己

                       (微雨含烟)

  对微雨含烟我是即熟悉又陌生的;陌生的是她这个具体的人,熟悉的是她的文字。最初认识她的时候,是对她这个有着雨水一般透明、诗意盎然的名字发生了兴趣。“微雨含烟”给了我春季透明雨滴里那朵不败花儿的意象,殷殷地盛开在雨后阳光下的带着淡淡哀愁的美感。我想,她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是否蕴涵着她对生命的渴念与文学理念的另一番意味呢?!这个猜想,在读完她文稿后得以证实。
  在后来一段日子里,我在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络文学上,陆续读到她的部分作品,又有了进一步的印象。再后来诗人阿秀告诉我,微雨含烟是位有才华潜质的文学新人,值得关注。不多日,我收到了她寄来的五十余篇二十多万字——近年来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散文随笔文稿。我以为认识作者其实就是读作者作品的过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其作品是最好的途径。作者的作品能够将自己的思想、精神、学养、气质、情趣淋漓尽致地袒露出来。也就是说读作者的作品,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从单薄到丰满的深入认识作者本人的过程。
  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读了微雨含烟的散文书稿,犹如峡谷山涧吹来一阵清风,拂涤了日复一日久积我身上的溽热,感到格外的清爽。微雨含烟这个美丽如诗的东北姑娘,带着一身丁香芬芳、跳着青春靓丽的舞步,以全新的风貌款款地迎面朝我们走来。
  “以笔为翅膀,在文字的海洋里放飞自己,张启了灵魂的和文字的自由度。风吹过的地方,有我轻轻的低语。我是一只偶尔飞来的燕子,错过了季节,就要远行,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她的书稿中非常抒情浪漫的题记,它高度概括了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心灵裸舞和对岁月悠悠的如痕心语。

                      一 


  目前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等五个关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扩展问题的讨论,包括了通俗文学、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生态批评的研究问题。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把当代散文流派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抒情散文,它是审美散文;第二类是“审丑”散文,不抒情不美化,反过来作“丑化”;第三类是“审智”散文,它即不审美也不审丑,冷峻,也叫作智性散文,这类散文以贾平凹、莫言、南帆、夏坚勇、朱以撒等为代表,这是一种新的流派。综观微雨含烟的散文随笔作品,把它归类为“审智”散文可能还是比较妥当的。她的作品,总体看是智性的,但也不失抒情色彩,显著特点就是物我两融,处处写春温秋肃、山花草木;或者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回忆、一曲心声,都能够将“我”勾联在一起加以并论,体悟出朴实无华的人生命运与生命美丽之真谛。那种洋溢着诗情与浪漫的想象,饱含着哲理的优美语言是她散文作品的最大成功。用词质朴精美,品位高雅,豁达心境,立意新颖,文风冷峻,在深沉睿智的理性里闪烁着狷介桀傲的种种思辨火花,即使是叙说一些很细微的事件也能提升出一种积极人生的境界。所制造的语境气象即有戏剧般的诗意在里面,又充溢着平民化的语气,都是作者心灵激荡之后的闪光思想。竭力追求文章的画面感:一种色调,一种情绪、一种声音,浮动着诗意般的意象。

                    

  对于写春天的文字我向来不喜读,似乎只是在年少时读过一些唐诗中有关春天的诗句,印象比较深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争艳,人心向上,煞是一派人间美丽景色。描写春天的文章古今中外不乏大家的经典之作,微雨含烟同样写有一定篇数的春天文章,但她是聪明的,不是为了写春天而写春天,而是超出了一般心境的对应写法。《写在春天的文字》和《瓶里的春天》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融会了作者的浓厚的人文意绪,在于她那细腻娟秀、情智畅达、启迪心灵、清新隽永的抒情,对春天赋予了新颖的内涵,给予了读者在嗅觉与视觉上的感官愉悦。
  “窗外,穿着美丽春装的女子走过,我仍是冬日里的装束。我现在要做的是为心情打理一下,将那些沉闷的往事,彻底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晾晒一番,蒸发掉多余的水分,留一些如老树皮一样的情节。”(《写在春天的文字》)。简洁的文字,青春的律动,委婉的倾述,留给读者广阔的心智启迪空间。
  心灵的春天永远是不会枯竭的。《瓶里的春天》在捕捉生命感受显得比较独特。作者叙述视角也有了新的变化,字里行间朝气四溢,充满哲思:“花朵是有生命的,及至所有的植物、动物。我想它们虽然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但它们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有生、老、病、死,正如我们人类的生命不希望被硬性地打扰一样,我想它们也是希望可以安静地生存下去,按着自然规律生长、枯萎直至死去。”生命的生长存亡,是上天禀赋所定,不在人之所欲——是不可抗拒的生命自然法则。而作者对这种残酷的相似性生命轮回引发的一系列感叹是冷静的,在感慨悲哀的同时更引人深思,见出作品深意。“一阵风来,丁香花的香气直扑面颊。我长长地吸气,一份感动便在心中油然而起。想象有一大束紫丁香开在我的书桌旁,伴着温馨的灯光与发黄的书页,这个春天便向我轻轻走来。张开手臂,作一个环抱的姿势,春天便在我的怀抱之中愈加地芬芳起来。”于是瓶里的春天成了一种生命永恒的象征,寄予了美好人生的憧憬,余味悠长。

                      

  在探求人类永恒主题爱情问题上,微雨含烟的《爱,选择遗忘》堪称上乘之作,在情感体悟挖掘可见深度——在创造柔美的意境中,作了具有个性化理性阐发的爱情观,不是生硬说教,而是像朋友间亲密的倾诉。《爱,选择遗忘》获得成功,其深度取决于作者感情真挚的投入与冷峻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有各种各样的小爱,汇聚在一起可能就会成为大爱,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立意在于相识便是缘分,缘分是非人所为的,必须善待好缘分。其实不是把爱真的给忘却或淡漠,而是在于情爱与缘分要给它找个好的安身之处。人活着是累的,但是还是要朝前走,因为一切都没有回头的可能,逝去了的一切也无法挽回。指出前方的美丽风景在等着人们,希望人们都能一路走好。“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缺少爱需要爱,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能发现我们身边的爱相并不难,相知更难求,付出和得到并不等同;所以付出了,就不去想如何得到回报,淡然一切,但求心安。不要惊叹于彼此的偶遇,世间的悲欢离合,人们的来去匆匆,情感的随缘聚与散,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这段宿命轮回论有一定的思想意味。人生的舞台时时在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人们往往又都是扮演自由意志的演员。这种宿命思想与叙述模式,是作者在寻求人生情感困惑迷途出路的心理流露。“佛说:与一个人相遇要守候五百年,不算五百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单只这相遇的一瞬,它有多久?谁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呢?”五百年太长,是对“未来”是不可预知提出的质疑?还是对“未来”不希望如此煎熬的等待得以心灵上的释怀?作者得出结论是:人的情爱和缘分应该像一泓小溪,静静地流淌,很静很纯,一切随缘,不做任何的苛求,体现了作者豁达态势的人生观。
  试图爱情观的深入,作者在《有一种思念叫风吹叶动》一文中,虚拟了一个不具象的对“你”的思念,有着明显的暗喻与明喻,是篇情感与心智高度融合的散文。“我把视线定在心形的叶子上,月光、星子此刻都在远离,我只看到那些清晰的脉络如我的掌纹。都说一个人的掌纹是天生的,注定了一世的命运。”情思是激越而又柔软的,把思念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一种深谧细腻的情感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之宽阔、之灵动、之的俊美、之向往,读后有一种理性开启以及情感的抚慰;无不调动起人们曾有过的美好的、温馨的、幸福的、清晰的、朦胧的心灵轨迹体验,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对于虚拟感情世界微雨含烟也是认真严肃的,在《丁香带雨开》一文中,作者感时伤怀地叙事了一位青春女孩一段虚拟世界美好感情的生活日子。富有张力的开篇,线条清晰,语言色彩绮丽,情节起伏迭宕。“云觉得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虚幻的世界。早就听人说过,网上聊天都是打发寂寞人的胡言乱语,不要相信。云寂寞么?也许是。人活在这世界上,总会有开心与不开心的事:开心的时候可以大声地笑,伤心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听些伤感的音乐,默默地流几滴眼泪,谁敢说自己永远快乐?谁又能说自己永远寂寞?”网络世界是实现人们真实或者虚无情感的又一个利弊交错的社会文明现象,其结果更多的是一颗颗焦躁的灵魂,被网络这个虚无的现代性灼燃得面目全非。不知多少人渴望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真实情感填补;其实现实与虚拟都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刻的矛盾。“望着那个头像渐渐模糊,云擦擦眼睛,头像再次清晰。她突然想起与简初见时,简打了一半的诗,下一半他当时没有打,但非常像他们的故事: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云再一次细细回味这首诗,这就是她现在的结局,一个无言的结局。简逃脱了,永远的从云的生活中消失,就像风一样,在流逝的岁月中,不做片刻地停留。”这就是网络虚拟世界烟飞云散的终极现代性的深刻写照,凝重细腻的人物心理矛盾刻画,充分了情感归途的体验,营造出心灵深处万般无奈情与爱迷茫困惑的微妙氛围,感同身受了无可言状的惆怅与忧伤,为失落的或真或虚的感情世界而惋叹。

                       

  微雨含烟的亲情散文的魅力和具有文化品位的散文,还在于她真情的自然流露和想象力的发挥。她总是把一分情放在一段文字中,以此得以怀念自己亲人,富有张力和想象力的语言似乎可以把亲人永远搁置在自己的身边,驻扎心中,温暖读者的心怀,把某种的文化现象作为生命的符号汪洋恣肆地渲染开来,显示出生命精神力量的深厚和强大。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奶奶:一米六的个子,一张瘦瘦的脸,一口白白的假牙,一头银白的发丝,还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因爱而年轻的心……”(《想象奶奶》)。作者想到奶奶笑的时候,奶奶是就那样抱着花,笑得阳光灿烂连牙都是露着白光。将奶奶的假牙作为文章的线索把作者对生活理念亲情描述的如此生动活泼。切入的角度好,叙述透彻,议论很到位。“这就是想象中将奶奶的面容一点点拼起;也将奶奶与父亲一点点贴紧;在想象中知道自己身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在想象中告诉自己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女儿及温馨的小家,也便把一份旷古而持久的爱延伸给无言的生活。”深情灵动的语言,浓浓的亲情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父亲常常扛着一根扁担到附近的山里打柴,因为当时的煤很贵,父亲总是在秋天去山里捡些柴草回来烧火。到了傍晚我就坐在家门口等父亲回来。总是夕阳落下的时候父亲才挑着大捆的柴慢慢走回。而母亲常常会为他准备一碗盐水补充一天失去的盐分。父亲那时很少说话,常常喝完水就躺在炕上歇息片刻就又去忙着收拾他刚打回的柴草。”(《撑一片蓝天》)。亲情的后面蕴含的是坚实的、无可比拟的力量,给枯萎的生命注入新的甘露,使人生开出幸福的花朵,深情,感人,特别是描写父母细微之爱的细节让人不能忘怀。
  《嗨,你是哪里人》是一篇颇具生活情趣和文化感悟力随笔,作品构思布局把握得比较较好。“说到东北,我还真比山东了解得多,什么‘人参、貂皮、鹿茸角,’‘十八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都是东北的特产和传说,就拿方言来说吧,东北人管‘瞎逞能’叫‘的色’,‘特别’叫‘贼’,‘发火’叫‘急眼’管上街叫上‘gai’,干啥叫干‘ha’,怎么办叫‘咋整’,热叫‘ye’’……”丰富多彩的区域性方言具有直爽和亲和力的特点,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东北人和山东人的性格豪放,逐个描绘得活灵活现。作者还绕有兴趣地对东北有着游猎民族驰骋林海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作了深入探究,展示了地域文化异样的乡土民情风貌。
  有着和昆曲一样优美的文化散文《站在门外听昆曲》。作者喜欢昆曲,不仅仅是喜欢它的唱腔、文本;而是在于作者迷恋“国粹”之所在,作者十分沉醉地写道:“平日听一些曲种给我的感觉是:京剧曲调高亢、角色分明、配乐铿锵;越剧柔媚浪漫颇具江南神韵;秦腔声音粗犷高昂,铿锵有力,激烈时犹如狂风暴雨,抒情时如种子发芽;二人转热情火爆、通俗易懂……但这些与昆曲比起来,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把音乐之美与文字之美巧妙地糅合起来,产生出了身临其境的可视画面感。“……这样优美典雅的唱词,如诗如画,让你在听觉无限享受的同时,体会其意境的深远及诗意的美感,就像缠绵的故事正在春雨绵绵或者百花争艳的春天、婷婷的荷溏边,霏霏的秋雨里慢慢的展开,这样美的曲种怎能不让人折服呢!”感怀是率真的,见地是独到的,可见作者对传统戏曲有比较好的修养。京剧是国粹,是祖国传统戏曲之父;昆曲是京剧的前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站在门外听昆曲》把读者从听戏曲那种触动心底的感动充分地调动起来,从中体会出那悠远奇旷的古典幽思。
  微雨含烟把音乐比喻成“那只温柔的手”,显得非常的形象贴切。她对音乐的感受是别出心裁的,当美妙的旋律在她耳畔响起,就像有一只手轻轻撩过她美丽颊边的散乱秀发;当她在全身心投入欣赏美妙音乐的时候,让你的眼睛顿时澄明起来。“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人可以留在记忆深处?有几个人可以和你长相厮守?就连老公与孩子怕也是不能相伴到老。但是音乐,如果你热爱它,它就一定会与你长相厮守,直至生命消失的一天。”(《那只手,如此温柔》)。将无形和有形的音乐表达得如此丰富多彩。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把音乐形容一只大手,把音符拟人化了散落在自己身上,是谁的玉手拾人生美丽的梦呢?是温柔的乐曲,那只温润人心的温柔乐曲之手?还有什么心灵伤痕不能抚平呢?!作者视角和体会是独特的。“我真庆幸自己可以与音乐为伴,可以与音乐相通,虽然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仅局限在自己的文化理念中。” 对音乐的欣赏不是局限在它的歌词上而是在旋律上,对音乐的热爱,使作者近似乎达到痴迷乃至疯狂的状态,特别是人在忧伤的时候,静静地听那些旋律,释然一切烦心事。“就像有一只手轻轻地拂在心灵深处,将所有忧伤的心事抖落一番,在跳动的音符中,可以让自己的眼泪尽情地流淌。当湿湿的冰凉的泪水滑过脸庞,有一种释放的感觉,让心可以漫漫地展开,也就在这样的感觉中,让自己醉于音乐的幻境中,不去想身外一切杂事,这一种感觉是随着音乐的流淌而来,也随着音乐的消失而消失。”竭尽自我心态调适从现代语境中分离开来,保持回归自然生存空间良好心态。

                       

  在作者智性散文随笔愈见成熟的篇什中,当属《生命如花》、《独自花开》、《过客》、《阳光中的灰尘》、《蚂蚁来袭的日子》等。微雨含烟对生命感悟和生与死的意识是深刻的,在人生求索和解悟中融入了她特有的“审智”品性。以质朴的个性语言,叙述了各种相同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人生命运的各个不相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体验与思考,都得到很好的展示。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说:“生即是死,死中有生”。生与死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更是文学的终极关怀命题。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有着自然天成的迷恋,中国的屈原、庄周、嵇康、张承志、顾城、海子;外国的海明威、屠格涅夫、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他们对死亡不仅对现象界的审美选择和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兴趣,更是在与对于死亡赋予诗意的反思,呈现了形而上的宏大的哲学意蕴。在文学品味生与死的意识这个迷人领域里,微雨含烟总是显得那么的从容不迫,对生命个体包涵着生与死这两个对立而又互渗的因素进行了积极乐观的剖析。“……花在开放的时候是绚丽的,人在活着的时候也是多彩而美丽的。无论走过的路多么曲折,都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说他的生活一帆风顺,也没有一个人说他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快乐。只要自己努力地活着,认真地感知,坦然地面对,到了生命最终的时候,我想是没有遗憾的。”(《生命如花》)。作者从普通发菜园发生开来,把生死互渗的过程转化为轻松的精神感受过程,穿透了死亡提升了生的品质,从而拓展了更为平实的、淡品人生的思想内涵。
  《独自花开》是一篇让人感伤、品味心中的花开花落的秋荷清新之美随笔,文中的“秋荷”意象蕴涵了人生悲情主义;人生悲情的实质不在存在目的的诘问,而是作者对灵魂作一番真诚的对白:“人活在世上不免经历一些磨难,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最后一章节中说道:‘……人们必须承受了多少苦难之后,才能变得如此美丽!’我能够感觉到《悲剧的诞生》隐喻了几乎尼采对人生过程的整体性概括……何所谓人生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成一部完成个人私欲的机器,他活在这世上可以享受浮华可以享受种种奢靡的生活,但转身的时候,一切如过眼云烟。”独特的心态与视角,延伸在与生命的对话中——将重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而在于全过程,剖析得细致深刻,闪耀出哲学精神的光芒。
  西方哲人哈代说:“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独自花开》和《过客》是同类思想风格迥然相似的姐妹篇,《过客》对人生与生命的诘问更为浓厚;人生悲情主义情怀更为彰显。“在生命轮回里,一切都是我们的过客,我们也是一切的过客。在这喧嚣的尘世,我们终究都是匆忙的过客。”开篇作者已将读者带到独到的体察、理解、参悟的语境中去。“生命中太多的相遇如风一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既可以绿了一地的芳草,也可以凋零一季的丰硕,也可以让整个季节挂满苍白。但生命也正因为这些无法预知的遭逢而使它变得绚丽多彩,也就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留传,也就有许多人不懈地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在感慨生命冥冥之中的宿命,揭示生命存在的真谛,体悟到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一种空旷的游离状态,生命是一种的象征、一种匆匆而过的客人的脚步。在一阵风沙过后的平静里,我们的一切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永远沉默在历史的黄沙里。正如作者说的:“什么是过客?来过就好,一切都有离开的时候,人也有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规律,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得下的,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走过的。在生命轮回里,一切都是我们的过客,我们也是一切的过客,只要来过,只要真正地拥有过,只要真正地感悟过,就让我们轻轻地走过……”人类永远在寻找一种生命的寄托,这种寄托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在于一种精神的所在。我们无法达到的境界便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这种不懈的努力等待一种结果——仍是沉重与苦难的结果,一种无法抗拒的结果,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多么地渺小而无奈。
  《阳光中的灰尘》是微雨含烟另一篇哲学意味浓重的散文。“当一屡阳光从窗户的缝隙中射进来,我看到那些跳动着的灰尘颗粒,此时它们是活跃的,和我此刻的安静相反。我把目光对准它们舞动的身躯,一粒粒竟也染上阳光的金黄,让我在注视中产生一种向往,一种想跳跃的冲动。……相对于它们来说我们体积庞大,可我们是相融的,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以微观世界来审视这个浮躁的大千世界,以思想者的姿态从尘埃切入,揭示了人又何尝不是一粒小小的尘土呢?!回答是肯定的,发问是令人深思的。“天地之间,我本如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抑或是一滴清泉,抑或是一粒灰尘生命的过程,就是灵与肉的运动过程,如果有一天突然停止,我会为我自己曾经的活跃与努力而骄傲,因为我存在过,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知真实地存在过。”作者将人来自于尘土,必将归于尘土的自然法则阐述得十分圆熟,摈弃尘世间的庸风俗雨,以一种超俗拔尘的心灵自由,获得一份生命本真的坦然与潇洒。
  《蚂蚁来袭的日子》讲述一个令人烦恼的小蚂蚁事件。“是我们日益增多的水泥森林侵占了它们的地盘还是我的美食侵袭了它们的胃?五千年文明史的人类从一开始就在和大自然作斗争,难道现在轮到我来和这小小的生灵做一次斗争么?”“小精灵”蚂蚁在作者的笔端里凝结了儿时的“友伴”,而今却成了“敌人”的相悖情结(孩子的眼光永远是不会错的)。加上“我的先生”的揶揄更是让作者佯装无法面对曾经的“友伴”,只好发出无奈悖论的感叹。“但有一个条件:你不许扩张地盘,不许再爬到我的食物上去!如果那样,我就要先封这下水道,再联合全楼的邻居,一起来消灭你!”暗喻了现今人逼仄的生存状态,表露了生活无处不在的无奈与尴尬,这不仅仅是在蚂蚁对人类的骚扰,还在于作者对人类越来越发窘迫的生存空间提出的质疑。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微雨含烟的散文随笔给我在苦熬的夏日里带来“开轩纳微凉”——丝丝的凉爽持久地浸润着我的心田。
  微雨含烟是勤奋好学的,在她仅有三年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我看到的是她有一腔火热的爱、勤思勤作的剪影,碰撞了她用冷峻的目光审视人间深澈的眼眸,感受到她强大的自由心灵在文字海洋上空飞扬。她得益于文学对她的滋润——文学之于她的生命状态是智性的;文学之于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精神主体部分,是她表达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物态载体;文学之于她以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与诉诸方式,将自己的真性情充分展现。她每篇散文随笔总有一种生命脉流的博动,反映的内容有青春爱恋的幸福,有人生迷茫的思索,有祸福旦夕的豁达,有至亲至爱的情怀,有人文感怀的大爱。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真情如故,初衷不改。你能感受到一颗骚动的心灵在激烈冲突,悟出她那宁馨而又坚强的性格背后的孤寂和执着,回味出她那颗时时散发出善良、清香、美丽、自由的心灵;品赏出她那种阴柔宁静的氛围与平实疏淡的画面,令人神醉情驰;以哲思、明丽、宁馨、平实的“审智”形态,制造出神之以往的生命境界。在理性的深层——自由自在地让心灵轻松放飞,使其作品更具“审智”形态魅力。
  微雨含烟的散文随笔的成功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在品读她的作品过程的同时,也不难发存在着一些不足。诸如在某些篇什构思欠严谨,思考也不尽深入,某些章节的逻辑性有罅漏与相悖,我想这是作者目前创作中亟需克服的。若能突破创作上的薄弱环节和心理“审智”上的重轭,仍坚持自己的心灵自由和个性追求,“微雨含烟”这柔美诗性的名字,将在深邃冷色的夜空中放射出更为光彩耀眼的点点烟花。

 

                                2006年5月 夜航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