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评论 |
分类: 评论 |
有意味的实验
文/冯顺志
作家哈雷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五味子》可称之为一篇探索性小说,是成功的。作为实验体小说《五味子》,作者试图一种原生态的写作方式,这不仅需要作家的理性智慧,更需要心理自然常态的细微捕捉来把握。小说巧妙地展现出4+1的人物情感纠葛在一个小渔村里的一段生活——将一群处于青春期年男女的迷茫和失落植入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心理语言贯穿全篇并被发挥到极至,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被提炼和布置的技巧在这里完全被颠覆了个个。小说结构是个钟面体,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方向走,情感的不可逆在他们5(其中一人是隐形的)人之间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怪圈,起伏跌宕的叙述试图破解哲学意义的圆圈宿命,一种佛家的随缘和无为(无奈)的隐喻在里面。小说主旨是对人的生命状态诸多缺憾的追寻与发问,通过人物情绪浮动的过程来实现,因而特别有嚼头和品辩性。在人物塑造方面特别朦胧但又历历可见,故事铺叙似是随意,然而情景和心理的吻合却如秋水无痕,语言带给读者的信息量和空间感受却很强大……
“这个夏天我们在地图上不被人注意但美得令人迷惑的一个渔镇度假,狗男狗女一共四人。紫苑没来,我们可以过得很快乐。紫苑是个猫一样的女孩,爱着半夏身上糊馊馊的草药味,缺点是她容不得半点伤害,否则就喵喵喵地哭闹起来让你后悔不迭。”
小说开场围绕着人物个体本能所产生的“混同生命”意识而展开的,环境背景是对独立个体生命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提供依据;也是“混同生命”为意识主体而潜心描绘人物的一系列莫名行为而展开的。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名字用了五种国粹中药的名字而命名,能否理解为一种暗合生命混同的黑箱原理。作者巧妙地编排了4+1的人物心理结构,一切都无法相交,一切都是不可逆的,显而异见人物个体行为能量和因子都是耗散的。通篇作者没有用传统的言辞去审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异和人物莫名的行为,而是其用更多的角度去宽容和理解,进行冷静的思考——青春期迷茫和失落感所带来的“无私的无为”的心灵发问。西方一致认为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是独创,其实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非以其无私邪,固能成其私与无”一语。老子的这句话,从本质上阐明了人对“善与恶”和“无为与有为”的理解,语句的潜意识之下是马斯洛的“无私的自私”及“无为的自私”。指出人的行为都是出于“私与无”,而这种“私与无”来自人的“青春期迷茫和失落感”。《五味子》在“青春期迷茫和失落感”和“私与无”哲学命题上作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
“可怜的我现在像缩在暗角里看别人与自己的爱人寻欢作乐的窝囊废。心情恶劣又无可奈何。听听音乐是一种解脱。”这种可怜的“青春期迷茫和失落感”也算是一种有意义的解脱。“我预感到有一部惊世骇俗的东西就将诞生。”诞生什么呢?主人公十分希望出现他所精神上的某种东西,可是什么呢——究竟要什么呢,答案却是模糊的。
不难看出作者对小说人物之间可有可无的爱情心态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五味子的感觉里爱情是无颜色的,甚至怀疑自身的存在的可能性,只一味承认心态与感觉的存在。
“白芷情绪突然像退去的潮水,有点低落,她喃喃自语地述说自己的痛苦遭遇。
生物年龄比日历年龄还要老。精神年龄比生物年龄又老。结婚就意味着永远到不了头的家庭苦役开始。我一想到结婚就心寒,仿佛走到了头了。
你崇尚独身吗?
并非完全。我想第一找个我爱的爱我的人结婚。结婚后感觉不对还可以拉倒。第二找个爱我的人,但这是有条件的,有一定的家庭财力和地位促使我出外留学,我想出国。第三才选择独身。独身虽自由但不免孤苦,要有朋友,谈得来玩得来的并能随叫随到。然前这种人去哪里找?
总之,当个女人惨哪!
女人真是怪物。猜不透。我心里涩涩着闷得慌。像被她用毛糙的语言堵住似地。还是忍冬好,清纯见底但又仿佛让人感到少了什么。”
寻找爱与婚姻分为三个层面,找个爱的结合,不行了随时可以拉倒,或找个有钱的结婚,为的是作为自我追求的保证,其实崇尚独身才是真实的结果。也就是说爱情婚姻与金钱都没有崇尚独身更具有吸引力。
“我说五味子,忍冬对你好,你似乎对她过于轻慢了一些。女人你别那么圆着去看她,能看准一面就行,多看她好的一面吧。她那么老远赶来会聚,至少这个假期你们可以做得好些,别歪揣一门心思往南墙上撞。
白芷饱经风霜的声调像诵读人生启示录,可嘴角却是意味深长地流露出几分轻蔑。我听得出她话中有刺,我不是傻瓜。她的潜台词就是我只配找像忍冬这种女人。”
这段意味深长隐形的对话,似乎是隐形的发问,是谁的发问?似乎明朗又模糊,谁也弄不明白,其实也不需要明白,它是来自心之深处的发问。
“让一个女人爱你还是去爱一个女人,我宁愿选择后者。我看过一篇最好的外国小说写的就是被爱的痛苦。作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揭示了这一主题。现在我彻头彻尾地感到这点。我不要脸地爱着白芷,白芷又不要脸地爱着半夏,半夏最最不要脸,他爱紫苑又和白芷那个,关于这个规律某教授已纳入关于他的圆圈体系中。这些都使我厌烦。可最令人纳闷的还是忍冬。她那么善良那么挚情,可我还是不爱她,扑在她身上睡上一个世纪也不会爱上她。这我不明白。我在她面前一点也幽默不起来。”
这就好像一个人在爱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却又爱着另一个人,而那个人却又爱着另外一个人;而开始这个人却十分的痛苦。“让一个女人爱你还是去爱一个女人,我宁愿选择后者。”几千年来人类情感一直在不归途上周而复始地挣扎着,于是引发了多少凄惨的、美丽的、苦痛的、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然而悖论于爱情观大胆宣言——正如主人公五味子在不断的自我发问“我对女人就像马儿对肉一样没有兴趣。马儿吃草不吃肉你懂吗……”自然马是不吃肉的,而草总要去惹肉的麻烦(写到此忍俊不禁,似乎呈显出作者的诙谐、调侃、幽默的机智面孔),这种典型的断裂的轮回性的人生痛苦况味永远无法破解。生活中偶会出现某些奇特的现象,那也是非人格的原生态的变异,假使真的“马儿”能“对肉”,那么世界原生态就要发生新的变化,让世界全面“混同”起来。
“我突然感到这是个错误,这个假度得太窝囊,不知为了什么干了什么。半夏说我准能写出点什么名堂来,说你想想两个男人二个女人在一个谁也不知我们来历的幽僻的渔镇边缘上这够劲,准xxx一定会发生不少新鲜的事可供编造故事。半夏出了个馊主意让我抱着满腔期望,没想到女人也这么缺乏想象力,就这么令人沮丧。”
这是“无私的自私”及“无为的自私”的真实写照,令人着实无可奈何。与其说主人公那所谓的错误,不如说是作者对灵魂的反诘语——成为这篇小说核最强烈的生命追问(灵魂的)。
《五味子》深入思考了人类无法挣脱自然界的生物链秘谛,探讨了生态与人的种种密切关联,解析了当今社会文明给予人类诸多生存发展的借口,并任心由性地走到了一个以创造更为自由的心灵世界征程。我完全同意作家对“私与无”之人物塑造的认同感,不是简单地给予形式上的批判,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去看待——人人都会遭遇的“青春期迷茫和失落感”问题,答案由读者去体验。
《五味子》以流畅语味和风趣幽默的笔调,侃侃道来,现形人物与隐形人物奇形怪异,时有智性的语言闪烁,让整个阅读获取感官刺激的愉悦。作为实验体小说,《五味子》无疑是对当今小说传统话语的革命,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
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