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开博的时候,网络里大凡遇见高兴的事总会看到“呵呵”二字,自己也纳闷:这么委婉,为何不直接“哈哈~~”?
你知道“呵呵”是怎么来的吗?
有人答:呵呵就是笑出来的!
又问:“为什么是笑出来的”?“难道不是喊出来的吗”?
为什么笑不是“咚咚呛”、“嘎嘎嗒”、“吱吱呀”什么的哪?

唐朝时,阌(wen)乡,(今河南灵宝县)有个姓张的小伙子,生下来时相貌怪异,直到8、9岁时才会说话,大家把他当成“低能儿”,二十多岁了也没人嫁他。其兄长又被征召当兵驻防安西(当时的安西总督府设在今吉尔吉斯坦境内)杳无音信,父母十分挂念,日夜哭泣。除夕那天,张小伙包好烙饼、糕点什么的食物,说要给哥哥送去。只见他飞步出门,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到了傍晚,家里该吃年夜饭时张小伙竟然又赶回来了,手里还攥着兄长的一封家书,人们惊异了!算起来张小伙一天往返了近万里!于是人们从此就叫他“万回”。

后来张小伙当了和尚成了一代圣僧,女皇武则天曾赐给他绣袍金带,中宗李显封他为“法云公”——这些都在唐朝史上留下了记载。释家史籍宋代景德年间的《传灯录》和元代的《释氏稽古略》等,也都有关于“万回法云公”的记述。
万回后来被民间当作“和合之神”来奉祀。史栽:南宋临安城里,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贩,平民百姓对“和合神”每饭必祭(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一),寄托盼望亲人回家、团圆合聚的美好愿望。
“和合”是喜神,人们只要一想到他,便会心情舒畅,不自觉念叨着他的名号笑出声来,后来久了,“和合”之声逐渐演变成今天“呵呵”的轻音。
此说法当然有待考证,我想唐朝之前的人们也是这样“呵呵”地笑的!不过“和合”所代表的祝愿“人和美、家和睦、世界和谐”等内容,仍然是当今老百姓共有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