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书谷 |
书谷最近在实践一种典型的长尾模式。具体做法是这样:读者从书谷的书库中挑选一本对味的图书,然后你再从广告库中挑选对味的广告,用广告来抵扣书价。每个广告根据不同的广告位提供不同的抵扣价,你可以选择多个广告位和多个广告,直至将书价抵扣至0元。这样,最终你只需付5元的邮费,便可以得到这本书。当然,这本书是与正式版本不同的“打印版本”。
对这种比较有意思的营销模式感兴趣,首先是因为它符合用户的核心需求。
这里所说的用户包括读者、出版商、广告商。
读者的核心需求是得到一本书(至于听取别人意见、得到有效的推荐,那是实现这一核心需求的步骤);
出版商的核心需求是把书卖掉,收回投入,谋取利润。(它考虑的是钱,而不会考虑到底是谁付钱);
广告商的核心需求是把广告投向它的目标受众,只要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支付广告费。
实际上,符合用户核心需求的网络产品不少,仅仅说网上书店,就有当当、卓越两大巨头。不过,我始终认为它们仅仅作为一种网上书市存在:依靠庞大的网络平台,通过抛弃中间商的方法为出版社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同时自身以此获益。营销模式并没有太多创新。
后来,在长尾理论的指导下,豆瓣诞生了。它把长尾理论的过滤和推荐机制运用得炉火纯青,很快就集合了一大批用户,成为中国web2.0的标榜。但我一直在认为豆瓣并没有很好解决用户核心需求(即买书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引导消费模式:在读者得到大量书评的充分推荐后,通过豆瓣提供的链接,前往当当、卓越等书店购书。打个比方,豆瓣在销售环节中起到的作用是替店主吆喝,可以想象,即使吆喝得再好,所得到的回报也不可能比店主高(除非店主是傻子)。
我一直认为,符合用户核心需求仅仅是网络产品的前提,是常识,没有任何值得惊喜的地方。但是,有了上述两种模式的比较,再看书谷的运作思路,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高明之处:书谷与出版商合作,得到书的版权,然后把书免费送给读者,这些读者主动挑选自己愿意接受的广告(即成为了广告商的目标受众),最后,广告商来替它的目标受众买单。这样,三方都得到了满意的回报,很完美。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书谷增加了一个环节:整合广告商。
再说说书谷很值得一提的推广手段:读者必须凭借“书券”来换取免费书,每位用户注册时能得到一张书券,想要更多书券,只有一个办法:向别人推荐书谷的免费书。如果有人通过你提供的链接到书谷订书,你就能得到一张书券。这种机制充分激励用户四处推荐,效果应该很不错。
模式是好模式,实际上书谷的运作不尽人意,而且存在不少硬伤。我们来看看:
一、书谷没有建立有效的推荐机制和过滤机制。之前提到,听取别人意见、得到有效推荐,是实现买书这一核心需求的重要步骤。没有这个环节,读者无从下手,找不到适合的书,也就不太可能购买(即便是只需邮费)。不过,因为下面这个更大的问题,这都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二、书谷的书库存书太少。少到什么程度?不超过1000本。在这么少的书库中挑选图书,确实不需要什么推荐机制,粗略分类就足够读者用了。但是,这么少的存书,读者怎么能挑选到适合口味的?那么他下次还会不会再次光顾?够呛。
三、读者从病毒式推广中得到的利益很有限。掰着指头算一算就清楚,一个普通读者,他的好友是有限的,那么等这些有限的好友都到书谷上订了书,自己还怎么得到书券?
再往下分析,情况就越悲观:因为这种模式太容易被克隆,所以如果书谷不能迅速解决以上问题,很有可能变成这种创新模式的牺牲者。当当、卓越这样的销售平台一旦调整思路,其庞大的资源优势会很快发挥作用,立马可以把书谷甩在身后;如果豆瓣花点功夫去整合广告商,凭借它粘度极高的用户量,也将迅速占领市场,成为中国web2.0标杆中的标杆,指日可待。
真希望书谷能坚持下去,毕竟这是目前国内网络运营思路中的亮点,但又知商业规则不可避免,胜者方能为王。所以只能祝愿书谷:保重!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