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CQ :一个科技营销上的叹息

(2007-07-25 14:42:51)
标签:

icq

即时聊天

im

分类: 创业之路
 

我们在谈论到所谓的实时传讯软件(Instant Messenger ,简称IM )时,就不由得会想到历史悠久的先锋-ICQ 。这个远在1996年由一家以色列公司(Mirabilis )发展出来的实时传讯软件,因为其优异的功能以及先行者的优势,迅速受到网络用户欢迎。而Mirabilis 公司也因此在1998被美国在线(AOL )买下。

ICQ 几乎已经变成了实时传讯软件的代名词。当我们要送讯息给朋友的时候,会说:「我等一下 Q你。」而如果我们想把档案透过 ICQ传给别人的时候,会说:「我等一下 Q给你。」有一次当我试图介绍别的厂牌实时传讯软件给朋友时,我说:「这软件就跟 ICQ一样。」

ICQ 从早年的版本一路发展下来,一直以免费的型态提供给大众,因为免费使用可以让软件散播的速度更快。而透过网络上亲朋好友的相互介绍, ICQ以惊人的速度散布。虽然同一时期市面上还有其他的IM 软件,但大家总觉得 ICQ的功能最好,也最多人用。

眼见 ICQ的惊人发展,当时的网络巨擘也纷纷下海发展自有版本IM。 AOL Messenger ,MSN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这些后起之秀挟著各自的资源(AOL 透过其门户网站与赠送的拨接光盘散布,微软透过在Windows 内建软件,Yahoo!透过门户网站的庞大流量),也在后头迅速追赶,但其使用人数总是离 ICQ有很大一段距离。

在2000年以前,笔者周遭的朋友绝大部分都在使用 ICQ,如果你使用别的厂牌,会面临找不到伴的情况。否则就是必须同时开启很多IM软体,其中一个一定是 ICQ。

曾几何时,开始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在使用 MSN,因为他想透过 MSN 跟我通讯。刚开始还不以为意,但没想到几年下来问的人越来越多。我才注意到,不只 MSN,其他厂牌的IM软件使用人数已经与 ICQ不相上下了。

当然,每个IM厂商背后的营销资源不尽相同。或许我们可以说透过这些营销资源操作,每个厂商最终取得的市场占有率互有高低。而 ICQ 的资源或许比不上微软,比不上雅虎。但笔者更觉得, ICQ的产品设计出了大问题。

前一阵子微软公布了 MSN Messenger 6.0版,在网络上引起疯狂下载。笔者一天内可以收到来自朋友和同事数封推荐的电子邮件,推荐笔者一定要安装。这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么样让人爱不释手?

这个版本的 MSN加入换皮的功能,可以把IM软件换上自己喜欢的背景。此外, MSN本来就已经领先 ICQ推出图形化的表情功能,此次更加入了可以自己设计表情图像的功能,引起网络上一阵设计风潮。还有可以选择代表自己的图片,在交谈的时候对方就可以看见你的照片。很多人放上了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来代表自己。

看到这里,笔者不禁要叹息了!ICQ 又是一个科技公司的典型失败。

我们在做科技营销的时候,永远不要忘了用户依照其对科技的敏感度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族群: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对于功能是否强大很在意。早期大众对于流行很敏感,而晚期大众则通常是迫于同侪压力而使用,且对价格极为敏感。至于死硬派则是根本没需求的一群人,也没有任何压力要使用。

ICQ 的出现点刚好在网络萌芽的时候,当时的网络用户都是创新者与早期用户,因此强大的功能也一致获得这些人的口碑。接下来几年, ICQ也不断朝向提供更多功能的方向开发。

但随著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上网者已经普及到早期大众,并开始扩张到晚期大众的身上。当ICQ 强大的功能展现在他必须对几十个选项进行一堆专业的设定才能使用,以及功能强大但过分素雅的介面,加上丑陋到不行的表情图形符号,在在让这群较晚使用IM软件的人倒退三步。

相较之下, MSN简洁不麻烦的设定,有质感的外观,可以换用自己喜欢的底图,可以选择代表自己的图形。这些功能迅速的掳获了一般大众的芳心。因为,这个时候再谈功能已经是文不对题,因为这群大众要的是流行!

这个现象与目前当红的数字产品-手机与数码相机-十分相似。早年这两项产品十分强调功能,但是近几年厂商开始纷纷诉求手机与相机的造型,诉求可以更换多种外壳。何故?这就是大众所要的流行感。这个年代的流行,讲求的是展现个人的特色,所以这些能展现特色的应用就会大受欢迎。

ICQ 努力了这么多年,如果赫然发现在众多的功能清单中,用户要的只不过是「换底图」「换表情符号」「选用可以代表自己的图片」时,不知道会不会昏过去?不知道他们能否理解,把介面外观做得光鲜亮丽,把众多的功能设定隐藏起来,把丑陋的表情符号换掉,更能符合大众的需求?

ICQ 是科技营销上面的另外一个叹息。很多技术背景的厂商知道如何经营早期采用者生意,却怎么也跨不过要进入大众市场的那个门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