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声色迷情 |
南宋诗人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句。何谓细乳,何谓分茶?此词反映了南宋之都临安怎样的风俗习惯?兴盛的茶文化又折射出当时文人墨士怎样的文化心态?本人将从广义文化结构中的行为文化层与心态文化层两方面着手进行阐释。
(一)
行为文化层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的集体的,也是类型的模式的,并且在时间上是传承的,空间上是播布的。
史书上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文化十分繁荣,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当时的人们,无论贫富贵贱,都将饮茶视为不可缺少的习惯,并以饮茶为乐事。正所谓“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饮茶之风的广泛流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也使饮茶行为带上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风俗色彩。
彼时饮茶风习助长了茶道形成,饮茶相当讲究,茶色以白为贵,“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写的就是茶膏碾细入盏,清水搅动泛起乳白色的情景。古人饮茶时还常比试谁制的茶白沫重叠,积聚水面,状如积雪,耐久者为胜,即所谓“斗茶”。《临》诗中的“细乳”应指乳白的茶色。
南渡以后,都城临安饮茶之风尤为盛行。城内茶坊遍布,供百姓品茗聚会,娱乐消遣。《临》诗中提及的“分茶”,是当时茶坊的歌妓为客人表演的一种特殊的烹茶技艺。它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当时饮茶业的兴盛与饮茶文化的发达。宋人陶谷在《茗录》中写到:“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需要高超娴熟的技巧,“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故“分茶”有“水丹青”之称。
当时的上层社会,从帝王乃至文人士大夫,都以分茶为雅尚。宋徽宗除了乐于躬亲茶艺,还亲自撰写20多篇《茶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位分茶能手。她在《转调满庭芳》一词中写到:“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又别诗写到:“豆蔻连稍煮熟水,莫分茶。”
陆游嗜茶,也与当时社会的整体氛围不无关联。在任提举福建常平茶事时,他学得分茶技艺。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奉宋孝宗所召,从家乡来到京都。他一心想杀敌立功,却被宋孝宗闲置。深感失落之际,便以写草书、玩分茶作消遣。
即使只是观赏分茶,在当时也是广受文人欢迎的。杨万里曾写《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甓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如此神奇的技艺,令人赏心悦目,不得不发出惊叹。
由此可见,茶艺在当时的盛行,风头一时无两。
(二)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等构成。
缘何唐宋饮茶文化如此昌盛,而众多文人墨士又对品茶情有独钟?个中是否隐含着对茶的某种文化情结?
当代茶业先驱吴觉农讲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农业考古》1994年第四期)无邪二字简明扼要地点出茶性温善纯净。诗人韦应物的《喜园中茶》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此诗亦是颂扬茶的自然之性。不难看出,茶的自然生长习性与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君子”人格息息相通。唐人刘贞总结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 可见,文人眼中,茶是醇清高洁之物,使人修心养性。那么品茶之“品”,不恰恰是去除念欲,静养身心,提升境界,吸收山川灵气的过程?即如颜真卿在《月夜啜茶联句》中所写:“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如此看来,茶在诗人心中,绝非仅是解渴的饮品,它犹如有志之士,有高尚的情操宽厚的情怀,值得文人敬重与爱戴。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文化形态,与“天道自然”的观念相契合。文人品茶,重在体道。无论是道家的“自然之道”,还是儒家的“中和之道”,品茶都被视为体验天理的途径,悟出之道则以诗文记录。由此一来,诗由茶而生,茶因诗而美,诗茶相依,相互交融,不可分隔。或者可说,是茶道给予文人思考与启迪,让他们在茶的氤氲烟雾中深切体会返朴归真的意境,追求天、地、物、我和谐的相处之道。
茶作为特殊的物质形态,经过无数文人的渲染与颂扬,已经逐渐嬗变出谦洁、宁静、淡泊、清雅等象征意义。品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一种消遣,更多地代表着一种审美情趣,一种情感寄托,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当理解到茶文化对唐宋文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后,再回看陆游此诗,我们便可理解陆游为何在郁郁不得志之际,会以分茶作乐。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黜。陆游不得不寻找一种载体以寄托情感,派遣内心的抑郁与孤愤,于是乎借茶抒怀,以追求闲适清淡的情趣,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心胸的旷达。
以上为本人对《临》诗中“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文化阐释,若有纰漏,请老师雅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