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Boney 版本: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4ODYxNjQw.html
穆勒咖啡馆: http://video.sina.com.cn/v/b/25490556-1653531544.html
人事皆由缘起,乐缘亦然,有些音乐一次便得怦然心动,有些历久弥新,更有些见之却步终生敬而远之,正如人世之缘;第一次听悲歌《when i
am laid in
earth>>,便似曾相识,琢磨着这旋律是哪位现代配乐大师妙手偶得,几曾想得如此自然、人性流露的小曲为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沧海遗珠,内中得见悲凉、抑郁、遗世独立的宋词意境,好音乐当真融合人心无国界、时代之墙。
再听此曲是在另一位敬仰的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名作《穆勒咖啡馆里》“一个单调、晦暗的咖啡馆空间被完全复现在舞台上,摆满了圆形的咖啡桌和椅子,后景是一个大玻璃旋转门。两个女舞者,一个在舞台深处,侧面,几乎不见,一个在前;三个身穿黑色便服的男子在桌椅间移动,有人被粗暴得分开,有人倒下,又不断被扶起来;一个红头发的女人闯入,一切都安静下来…皮娜•鲍什基于自身在战后德国的经历创作出的这部舞蹈剧场作品,被认为是她最具自传性的作品之一,舞台布景以她父亲的咖啡馆为原形,她在那里度过大量时间,见惯了大人们在一个崩溃和疏离的社会里,疲惫的生存……
”音乐至终都是普赛尔的这首《悲歌》,孤独、忧郁的女高音声线映衬舞者瘦弱肢体,再现这个崩溃和疏离的社会里,疲惫的生存……
记得我们数次问陈其钢老师的所有作品里为什么总有深深忧郁,他总是回答:最美的音乐一定是忧郁的,顺应人性,人从出生到逝去就是一个悲凉的过程....今年雨黎意外故去,人生至悲白发人送黑发人,陈老师感伤为什么这会是他的命,不由潸然回想当时陈老师那句回答虽不算一语成谶但也确有暗合,。
今年我的演唱会主题《光年》,以玛雅2012预言下节点时刻的人性为话题切入,第一次策划会,人脑瞬间适配指向这首《当我入土时》为开场曲,想的舞台呈现设计成定点光柱下一个蓝色的星球,人如德彪西的梅里桑德般倒躺在球上,垂下长发缓缓转出来,该有多美!奈何时间、经费种种未能成行。但曲子却真用了,跨界音乐会第一首以巴洛克时代的咏叹调开始而扣题而毫无穿凿附会痕迹,因而成为得意一笔。上周歌剧文化史课上蒋一民老师讲早期巴洛克,英国代表人物亨利普赛尔,说提到普赛尔便不能不提《悲歌》,课上遇故知,自然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是我选在音乐会里开场曲,蒋老师为我们放了他的版本,都觉得亲切、贴心不输现今的流行歌,而美感、深度当然不可同语。
是首堪称经典的好曲子,周二表演课我做的音乐表演小品里打算再选这首,耽溺在悲凉里其实舒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