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和恩师薛亚萍老师、著名作曲家高一鸣老师以及昆曲艺术家梁谷音老师上了几节“回炉”课!(所谓回炉课就是把早就会唱、而且自认为唱得烂熟的曲目再和老师学一遍。)
唉,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我这个学生简直是个“小刺猬”,浑身都是“刺儿”,等待老师把“小毛病”一一拔除,而后恍然大悟,哦,原来“高级玩意儿”是这个样子的。
薛老师主要讲张派的润腔——
摇散板的字不能摆的太平均;
例如《望江亭》中的蒙师傅一段及《秦香莲》中‘夫在东来妻在西’等。
长拖音的行进过程亦是共鸣到共振的过程;
例如《状元媒》中的‘锦绣江山’、《西厢记》中的‘泪千行’等等。
虽然是节奏感很强的流水板,也不能“一块板量到底”;
例如《女起解》的流水,短短的八句唱词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由慢到快的递进。
高老师着重讲吐字——
唱腔中的每个字都要完成三个过程:字头、字腹、字尾。
就张派演唱风格来讲,字头出来前要“神先到、气蓄好”,绷住了字头拼音再出字,“尖字”不死咬;
字腹进共鸣腔要充分,头部、脑部、胸腔共鸣要团结协作;
字尾甩音要利索、轻巧、爽快。
唱腔就讲究个“字儿、劲儿、气儿、味儿”!
梁老师则是掰开揉碎地讲解昆曲演唱中的‘一腔三叹’、‘切音字’、‘憨腔’‘豁音’等等演唱技法的运用------
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充分领会到“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精细与粗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