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转型升级咨询室.区域电网企业对标研究(六):科技能力对标
(2024-04-13 07:26:11)
标签:
财经 |
分类: 管理咨询 |
文/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科技能力差异分析
以下分别从指标对比、科研创新体系、科技领军人才、重点研究方向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和差异分析。
一、指标对比:分解为9项指标进行对比
科研投入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广西电网 XX供电局指标数值 |
安徽电力 XX公司指标数值 |
XX电力公司指标数值 |
1 |
科研投入比 (科技投入/销售收入) |
2.1% |
2% |
- |
|
2 |
科技成果转化 |
|
65% |
- |
|
技术研究方向 |
1 |
面向5G/6G通讯、智能感知等应用需求 |
|||
2 |
基于通信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 |
||||
3 |
智能电力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 |
||||
4 |
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 |
||||
5 |
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 |
||||
6 |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运行技术 |
||||
7 |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规划运行技术 |
||||
8 |
新型交/直流输电装备技术 |
||||
9 |
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
以上指标数值对标结果来看,与广西电网公司XX供电局和安徽电力XX公司相比,新型课题研究较为不足。
二、科研创新体系
|
广西电网公司XX供电局 |
安徽电力XX供电局 |
统一制定科技规划 |
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全面系统梳理战略研究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做好研究计划。研究分析国内外先进火电企业发展战略及技术创新战略,及时了解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 |
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 |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立项标准 |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立项审查流程和标准。 |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 系,加强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实施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完成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固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 |
固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 |
完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 |
完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监控和结算管理。 |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打造长板优势。 |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有效加强项目管理,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加强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和成果管理。 |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创新考核引导,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促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
三、科技领军人才
|
广西电网公司XX供电局 |
安徽电力XX供电局 |
搭建重点科研团队 |
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技术改造,选取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为重点研究方向,配置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搭建科研团队。 |
选取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为重点研究方向,配置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搭建科研团队。 |
培养科研团队带头人 |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研究,重点培养1~2名团队带头人。 |
打破高素质人才力量分散的格局,使骨干力量相对集中,重视发挥公司和部门两级高级技术专家的作用,分别形成若干个科技人才“高地”。 |
培养国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
推进科研业务向核心领域延伸,科技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造就1~2名专业领域国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
从“管”人才和“使用”人才向为人才成长发展做好服务转变,努力探索以人才工作推动技术创新的新途径。 |
科技资源利用 |
构建技术交流与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技术共享水平,对科技成果、数据、文献等信息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共享数据库,并搭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共享、综合集成、优化配置的原则,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四、重点研究方向
|
广西电网公司XX供电局 |
安徽电力XX供电局 |
做好重点项目实施 |
《开展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 《基于新能源的自治型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863项目入库申请、出库及实施。 |
开展“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方案”编制,实现坚强局部电网全覆盖,所有重要用户“生命线通道”全保障。编制《高层住宅小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改造专项规划。 |
智能配电网研究 |
通过“大云物移智”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有源配电网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赋能新型配电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配电网发展目标。 试点配网自动化。结合南网配网自动化建设原则,开展配网自动化试点工作。 |
面对源荷两端的重大变化,配电网功能与形态也需要进行深刻变革。新型电力系统框架下的配电网,将向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广泛接入、高弹性电网灵活可靠配置资源、高度电气化的终端负荷多元互动、基础设施多网融合数字赋能等方向发展。 |
智能配电网技术 |
现代智慧配电网重点突破源荷预测跟踪、交直流混合组网、虚拟电厂调度、充放电功率调节、信息安全、智慧能源仿真等技术。 |
突破柔性互联、微电网应用、智慧保电、5G应用等各类关键技术,链式联动规、建、运多条线资源,面式推广环保小型化设备、配电数字化转型、台区智能融合终端、业务中台成熟应用等成功建设及管理经验,快速迭代提升配电网发展水平。 |
“源”:新能源与抽水蓄能 |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建设,推动其周边配套调峰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同时大力支持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地区开展电源侧抽水蓄能项目建设,优化电网侧抽水蓄能布局,积极探索抽水蓄能项目为特定电源服务的机制和运行模式。 |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建设,推动其周边配套调峰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等渠道,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创新工作。
|
“网”:新形态电网与大电网协同发展 |
应创新电网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同时,推动微电网、有源配电网、局部直流电网等新形态电网与大电网协同发展,满足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新型交互式用能设备大量接入,支撑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开发利用。 |
推动微电网、有源配电网、局部直流电网等新形态电网与大电网协同发展,满足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新型交互式用能设备大量接入需求。 |
“荷”:提升电力负荷弹性 |
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通过新技术促进负荷响应新能源发电固有的波动性是行业探索的方向。 |
通过价格机制、储能技术应用等对用电侧的需求进行整合和优化,使用电负荷尽可能地与光伏发电午间大发等规律性出力变化相吻合,更好地支持新能源利用。提高用电侧响应能力的措施和新技术包括电制热储热、电制氢、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及工业错峰用电、虚拟电厂等。 |
“储”:新型储能规模化布局 |
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与需求侧资源将逐步成为平衡备用的主力来源,传统电源不具备比较优势。 |
把新型储能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布局,一方面,新型储能的配置时长可以考虑逐步延长;另一方面,新型储能将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大规模的布局在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
智能电网建设 |
电网将大量接入新能源和灵活负荷,以适应可定制化的供电需求,源-网-荷-储的界限趋于模糊,层次更加丰富。源网荷储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需求显著增加,电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依赖于信息化建设。 |
智能化技术可应对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升电网智能水平,在电力调度、市场交易、需求侧响应等多个场景具有应用潜力。未来电网应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开展电力智能传感、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
|
科技能力提升建议
为确保科技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探索构建符合公司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下表对应列出明确提升科技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成功要素 |
实施举措名称 |
举措主要内容 |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增加科研投入 |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立项标准 |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立项审查流程和标准。 |
实施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完成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固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 |
|
完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 |
完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监控和结算管理。 |
|
加大重点领域的科研投入 |
加大设备状态监测、分布式能源、电网分析平台、智能计量体系等重点领域的科研投入。 |
|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 |
搭建重点科研团队 |
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技术改造,选取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为重点研究方向,配置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搭建科研团队。 |
培养科研团队带头人 |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研究,重点培养1-2名团队带头人。 |
|
培养国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
推进科研业务向核心领域延伸,科技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造就1-2名专业领域国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
|
明确关键科研领域及重点技术方向 |
研究方向 |
新能源并网及主动支撑技术;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运行技术;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规划运行技术; 新型交/直流输电装备技术; 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面向5G/6G通讯、智能感知等应用需求; 智能电力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 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 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 |
研究建设全网在线监测平台 |
建立变电在线监测平台。 |
|
建立输电在线监测平台。 |
||
建立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平台。 |
||
开展新能源技术的研究 |
重点研究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及其入网技术,研究核能发电并入电网后对电网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