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l思想智库之古希腊罗马思想(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023-02-18 08:35: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管理研究 |
文/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生平简介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马其顿色雷斯的斯塔吉亚一个宫廷医生家庭,公元前322年在流亡中孤独的死去。他的推理为科学和哲学的思考方式搭建了框架,被称为“科学之父”。
从十七岁起,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长达二十余年。柏拉图死后,他去了小亚细亚。后来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菲利普邀请入宫担任王太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在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开展了范围广泛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在吕克昂学园成立十二年之际,亚里士多德身陷政治囹圄,一方面他与亚历山大的关系开始冷淡,另一方面受到反马其顿党的激烈攻击。亚历山大死后,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不敬神明之罪,他逃脱了即将面临的死亡判决,最后在流亡中孤独离世。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涉猎范围很广,包括逻辑学(《范畴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等)、自然科学(《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志》等)、形而上学、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与修辞学(《修辞学》、《诗学》等)。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一句名言,表明了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在柏拉图学园学习时,亚里士多德收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也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分歧。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引导行动、决定操行的道德准则。相反的我们只能找到位于极端之间的中间原则,适度就是一无所有和过犹不及之间的平衡。善行藏于对两个极端的中和中,道德行为的平衡点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与柏拉图令人折服的口才和大胆奔放的想象力不同,亚里士多德沉着冷静,他用略带枯燥的方式记录下了现存的几乎所有人类思想,其思想是对柏拉图思想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逻辑学
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门独立学科。不过亚里士多德本人用的是分析学一词。逻辑学是关于正确思维的学问,确切地说是关于正确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而并非关于其内容)。它并不表示人必须思想什么,而只能表示人(从任何一个既有的事物出发)必须如何思想。
按照亚里士多德划分的次序,逻辑学的要素分别是概念、范畴、判断、推论、论证、归纳法。
概念。我们的理智的思维是在概念中发生的,只有运用正确的概念,才能够达到正确的思维。而获得清晰的有益于科学思想的概念需要通过定义。每一种定义都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必须把需要定义的对象列入一个种类,这个种类的一般特征与被定义的对象的特征必须相一致;其次,还必须指出这个对象与同种类的其他对象有何区别。概念的普遍性也有高低之分。人们可以从一个具有较高普遍性的概念(种概念)出发,不断地找出其“特殊性”。亚里士多德的概念理论特别重视的一点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的自下而上的划分,都不能跨越相邻的级别,而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范畴。亚里士多德首先采用了范畴这个术语。他首先列出概念,然后检查这些概念是否能推导向上一级的种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得出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活动、遭受。他认为前四个范畴最重要,而实体尤其重要。在近代,康德就曾经尝试列出一个“范畴表”。
判断。概念和判断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每一个判断中(至少)有两个概念彼此关联。亚里士多德试图将判断划分为不同类别: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一般判断与特殊判断,直陈判断,必然判断与或然判断等。
推论。判断和推论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推论占据着核心地位,思维发展到最后就是得出结论。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所谓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论证。推论最终又是与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论证是借助于不断地推论从其他定律中推导出(在逻辑上)有说服力的定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的理智中拥有一种能够直接无误地把握这种一般定律的能力,其最高的定律就是矛盾律。
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从个别现象得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为了证明某个定律的确定性,他要考察在他之前究竟有多少学者曾经认为这个定律是正确的,而且同时还要考虑这些学者的权威性。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于研究事物的细节情有独钟,所以他极力为人的感官认识的确定性辩护。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
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特殊与一般。柏拉图曾经说过,只有一般的理念才是真实的,个别事物都只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不完整的复制品。亚里士多德认同柏拉图的以下观点:人类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存在物与我们的认识能力之间存在一致性,我们能够用我们的认识能力把握存在物的结构并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有不认同柏拉图的地方。在他看来,一般事物并不是一种理念或超越现实的原型,当我们说到某种一般事物时,我们所指的基本也总是存在于时空中的个别事物。后来中世纪的“唯名论”反对柏拉图思想更为激烈:他们认为,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一般概念都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知识人们用以规定个别对象的名称,因而只有个别的实体存在。
物质与形式。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有无数的“树”会消失,而作为一般概念的“树”却不受个别现象变化的影响而持久存在。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般事物并不是一种理念的或超越现实的原型,当我们说到某种一般事物时,所指的基本上总是存在于时空中的个别事物。亚里士多德在形式中发现了这种恒定不变的东西。为了说明什么是形式,我们首先必须假定一种为形式所塑造的东西,这是一种尚未被塑造的和不确定的东西,形式借助于它而显现自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物质”。物质本身并没有现实性,但由于它在形式的作用下具有变为现实的能力因而具有可能性;而形式由于能帮助物质变为现实,所以不仅是物质永恒的原型,还是物质的目的和使物质变为现实的力量。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也并非只有在形式的作用下才可获得现实性的、纯粹被动的东西,物质也会对形式的力量形成阻力。
神学。形式与物质相结合就会产生运动。由于形式与物质自始至终就相互影响,因而运动是无止境的。但是,因为运动总是需要一个推动者和一个被推动者,所以推动必须首先被一个自身不动的推动者发起,而这只有非物质的纯粹形式才能做到。纯粹形式就是绝对完美之物,上帝所想的只是至善和完美之物,并且由于上帝就是完美之物本身,因此上帝思想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