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不拟题,不分段
(2011-02-14 15:52:41)
标签:
电影电视剧佛教杂谈 |
今年看过的许多影视作品里,都融入了佛教元素。在听完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片尾的心经后,我又从《非2》中感受到了比较强烈的佛教的信息;《新少林寺》的口碑似乎并不好,影片在故事情节和意义升华上面都不能做到不落窠臼,而少林寺本身也因为极其商业化早就遭受质疑,但我觉得在当今社会,佛教若真想为人所见、为人所听,深山静寺的佛教必须走出封闭的大门,来迎接世人的各种心理,因为佛教本身具有出世之精神,如果不做入世之事,就只能走向死亡,也违背佛教济世度人的宗旨;《浙版西游记》是我认为在内容上最符合佛教精神的《西游记》,其中唐僧与小雷音寺寺主的机锋辩论相当精彩,倘若平日唐僧说的话是来感召对佛教了解甚少的普通大众,那么那段辩论便可让对佛教有一定认识的人对智慧和福德的修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但唐僧的谆谆良言似乎并不讨大众的好,所以此片遭拍砖的很多,最后一集孙悟空成佛后回到水帘洞,将老猴子一直为之保存的石头镜子扔进瀑布,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本来面目,不再需要磨石头了”,我看到这里,心想拍摄此剧的那个导演,早已不是穿着短裤背心在路边吃早餐的年轻人了,竟肯拍摄这样一部不太符合大众口味的影片。影片加入这些东西必须小心翼翼,一旦加不好不仅容易使人对作品失去兴趣,觉得索然无味,更会使大众觉得佛教迫于生存似乎被贱卖一般。但这样的融合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因为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商业化也好,通俗化也好——使大众藉此与佛结缘,而结缘是佛度众生的第一步。现在很多僧人都受到质疑,比如艺僧释道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等,但我宁愿相信他们不过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既让众生与佛结缘,也让自己与众生结缘。其实佛教史上这样备受争议的人物并不少,鼎鼎大名的仓央嘉措就是很经典的一位;邱阳创巴仁波切还俗娶妻成家并终生致力于美国佛教事业,使佛教在美国站稳脚跟,即使这样大的愿力与功德,也不能摆脱许多人对其还俗娶妻和与多位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的批评质疑。这些人的事迹都让我想起那个有名的公案:老和尚背年轻女子过河后小和尚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师父此举破戒,老和尚没有为自己争辩,只对小和尚说“我都已经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其实有时候,当我们怀着基督徒的心理惯性来审视佛教及佛教徒的某些行为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教条化,那些藏在我们心中的讥讽与质疑,其实只是我们自己不肯随缘,没有放下罢了。但目睹佛教界内外的各种有关佛教的事物蓬勃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与其说大家对佛教感兴趣,不如说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这里面缺少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信仰。这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结缘便是欢喜,忧的是如果佛教徒本身也混淆了感兴趣与信仰的概念,忘记了真正的修持与实践,那么佛教的传播就只能流于形式,真正的传承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