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的开垦

(2009-08-26 20:22:51)
标签:

佛教

禅宗

智慧

本性

明心见性

般若

悟道

菩提

烦恼

宗教

文化

这个题目很中学作文。

我想说的是,我把博客的名字改掉了。这对于别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事情,对我来说,“唯苦近佛之笔耕田”这个名字,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不会改了。改名字这件事情,我感到是一种割舍,就像自己的姓名,即便有一万个不满意,也不愿再去改动了。用久了的东西,再不崭新,再不灿烂,也变得难以替代了。

可我还是决定把博客名字改了,她从此再也不叫“唯苦近佛之笔耕田”。可这片我耕了两年多的土地,永远是我不断开垦的心田。“吾心渡吾,夜夜不息”是我在Gail·Godwin的《心的简史》(HEART: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Heart-Filled Life)一书中看到的,是赞美诗中的一句。我认为这句话体现了佛教禅宗的最根本思想,明心见性,心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古奥义书》是印度最古老的思辨著作,阐释了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神明在心,通过修炼,找到存乎内心的自在空灵。在阅读禅宗公案(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多数禅宗公案为虚构,但我认为这些故事很好地阐明了禅学思想,即使为虚构,也是极具智慧和良苦用心的虚构)的时候,我渐渐明白,一个人的内心具足恒常不变的绝对佛性,具足完全的智慧,只是欲望等尘垢,蒙蔽了他的心性,让他变得愚痴寡善,迷恋财名色,不断生各种烦恼,忘记了生命的本源。因此,神秀曾题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有纯净无杂的本心才能照见本性和其具足的所有智慧与善良。另一首出自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在修为和觉悟上胜过了神秀的上述佛偈,不会书写的慧能大师使他人代笔在墙壁上留下是这样的句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我国禅学史上,这首偈子是极为重要的一笔,重要到此后的《坛经》版本将原来的“佛性常清净”改为了“本来无一物”;这首偈子的知名度很高,高到谁都可以随手拿来装点文墨或者当做QQ签名。这首偈子的高度比神秀那首更高,更见性与空,只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在了解体悟禅学思想之前,并不容易领会其中的道理。

佛教教人凡事像内心求,在求的过程中要不断整理自己的内心,不断明朗早已被利欲熏盖的本性。在海会寺的时候,有个女生问仁修法师“烦恼即菩提”为何意,法师将烦恼与菩提分别比作浪与大海。没有浪(烦恼)的大海(菩提)可以像明镜一样干净平整,透过它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所谓“明心见性”;而海浪的翻涌搅动使得海面不再平整干净,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海面照见自己,甚至照见的是扭曲的心性。但海浪与大海,本质上并无差别,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的烦恼,生起于心,肆虐于心,是我们本心本性的另外一副面孔,也完全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归于平静,还原自己具足一切的心性。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为改名这件事找一个说法。两年的时间里,我在心的土地上开垦一番,却也全是自作聪明的愚痴与烦恼之作,但垦是一种有方向的努力,它的目的地是认识自己,与自己久违的本性谋面,而我的自性本心,一直不放弃以一种呼唤与吸引的方式让我坚持前行,在寻求与还原的过程中,我已被吾心所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