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健康快车在丹江口的点点滴滴

标签:
健康快车情感感恩医护 |
分类: 医护随笔 |
我出生在丹江口这个美丽的小城市,这里有亚洲第二大人工淡水湖--- 丹江口水库,素有中国水都之美誉,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水北调水源地。由于交通限制,客运火车在我们这还是个盲点,人们外出都是靠汽车代步,对于火车的印象,只不过是听到它几声轰鸣后把外地的货物运回或把我们这的特产运出。
当听说健康快车──一列建在火车上、医疗配备完善的眼科医院要来我们这儿,要为15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时,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市第一医院为了更好地配合健康快车的工作,医院领导提前一个月对我们上车人员进行了精心培训。做为基地医院的一名护士,我有幸被领导安排上车,心中除了喜悦、好奇,便是焦急的等待……
我永远记得2014年9月25日,当我下班走在路上听别人说健康快车已于今日抵达丹江口时,我按耐不住好奇心,想立马抽空跑到火车站,看看这究竟是一列什么样的火车?
因为健康快车还未收病人,保安不准我们上车,我只能远远地看了它的外观 --- 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彩虹”!
10月5日,也就是上车的前一晚,我兴奋地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期待着第二天车上的工作与生活。我明白我们身上承载着基地医院领导的重托,承载着水都人民对于光明的期望,更承载着我们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求!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学到只有到北京才能学到的先进的专科知识,那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给自己好好充一下电。
一上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清洁整齐的会议室,和谒可亲的万翔车长代表第3列健康快车的全体人员热烈欢迎我们的加入。从登上车的那一刻我明白,我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在这列火车上我们代表了健康快车的形象。当时我就想,一定改变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良作风,严格按照健康快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李亚静总护士长向我们讲了健康快车的规章制度,我还代表基地医院向健康快车做了承诺:无条件服从健康快车的管理。接下来就投入到紧张的迎接病员的准备工作中:手术室、病房的卫生、病房床单的准备,手术室所用物品的配备……虽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建立在火车上、流动眼科手术室,对它的要求标准还格外高。
我被分派在手术室做巡回护士,可因为之前从未在手术室工作过,心里总有些担心,害怕自己做不好。
护士长7:00准时在手术室外展示了进入手术室的流程,告诉我们凡进入手术室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必须更换拖鞋、穿手术室专用消毒衣帽、戴好口罩、外出洗手间等必须更换外出衣、对于植入的人工晶体,我们在病人未进入手术间前,根据手术通知单进行了严格的三查七对……火车上的手术间实在是太小了,在看似平静有限的空间范围,有铺好的无菌台,有要通过的病人,有要进行器械体台的转换,还有工作人员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做好流通呢?
对于病人我们通过面对面、手拉手、护士退后走,紧靠火车左车壁的方式通过。对于器材的转换也只有在医生手术、病号上手术台、人员相对不走动的情况下,把铺好的下一台手术的无菌台放在靠门的位置。
很多时候,因工作的需要,必须经过“是非”(器械台)之地,去给医生调超乳参数时,我都是深吸一口气,把腹部收紧,掂起脚尖,因为只有那样,我的身体才会在不碰到无菌台面的情况下通过。
火车手术室虽然不大,但我们却把它的使用效能发挥到了最大化。它配有世界一流的眼科设备,从爱尔康的超乳仪到一把小小的钛合金显微镊,从360度无死角的视频监控到每台手术每个步骤的视频化,无不彰显出它在科技方面的先进性与完善性。
10分钟左右就要换台的手术,这就要求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谨记每个医生的不同习惯,仔细看着带着线都难以找到的小针,及时调整环境温湿度,随时督促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防止等待中的病人在手术室内活动,做好等待病人术前睑缘消毒,一遍一遍重复的术前宣教,手术病人植入人工晶体的再次核对……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在每天10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反反复复地来回行走,长时间的站立,时常饿着肚子。
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每天尽量在工作时间内都是通过不喝或少喝水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可是谁也不知道因为饮食的不规律,我发生了便秘,严重时只有通过每天灌肠才能解决。
当手术结束后,务必要用专用抹布擦拭器械台、显微镜、超乳仪、墙壁,擦净血迹,拖净地面,准备第二天手术的物品,此时,疲倦已充斥着身体……
车上的工作虽然紧张忙碌,但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从手术室的规章制度到工作流程,从与医生的配合到手术仪器的准备,从物品的消毒到手术室空气消毒,李亚静护士长一点一滴教会了我。在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技术精湛的林涛主任,也有工作狂似的谢晓斌、周尚昆博士,更有来自基地医院勤学好问的赵裴主任、李云云主治医师。
这一次,丹江口第一医院登上健康快车服务的医护人员、后勤人员共有18人组成,和健康快车北京的医疗团队组成了一支团结友爱的团队,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生活上大家互相扶持,彼此关怀,工作中大家相互帮助,注重合作,目的只有一个,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万翔车长这位掌舵者,常常奔走在火车与基地医院之间,匆匆忙忙
、从容高效。
记得健康快车丹江口站最后一名患者是一位年仅5岁的患儿,因为孩子太小,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会诊决定在全麻下为孩子实施手术。按健康快车工作要求,手术移至医院进行。
为了减少对手术室工作的影响,避免白天空腹孩子挺不住,手术定在凌晨6:30开始。
早上6:00,四周黑漆漆的,顶着凌厉的寒风从火车站赶到医院。
手术结束了,很顺利,那一刻天边微微泛起了鱼肚白。看到小孩父亲满脸的喜悦与感激的目光时,更让我感受到健康快车工作的神圣,这是对我们健康快车无言的感激与肯定。
我想,当这个孩子大一点,再大一点,他的父母一定会告诉他,为了能让他右眼也能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这些他并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是如何为此默默的付出。
这一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丹江口这一站一共做了1556人,1558眼。虽然辛苦,但却减轻了1556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改善了1556人的生活质量。这里面有手术后立马要跪在手术台边表示感谢被我们制止的爷爷,更有93岁行动不便被我们抱上手术台的奶奶。
对我来说,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但它给我留下了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
这些画面:李亚静护士长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解小斌博士在工作上耐心细致,周尚昆博士技术过硬,牛之莉工作严谨……他们的工作态度已在我脑海中形成了永久的定格,并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无尽的奋斗。车上的工作虽然比在单位上班辛苦了许多,但对于那些天天吃住在火车上的的北京医疗团队来说,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常年奔跑在祖国边远偏僻的铁道线上,住在不到4平方米的房间内,那种艰辛、坚韧只有上了车的人才能体会到。
健康快车虽然驶离了丹江口,但在水都人民的心中,有一辆永远也开不走的健康快车,它不但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更把它的精神、它的技术永远留在这个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