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腊八节里谈生活

(2017-01-05 14:44:03)
标签:

教育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为佛教盛大节日之一,一碗腊八粥是今天最好的美食,出门生活十余年,每到腊八,我都会熬粥请朋友品尝,熬一锅好粥不仅食材要新鲜,还有对时间的把握,火候的控制,烹饪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中国,粥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熬粥看似简单,米往水里一放,就等时间,但要熬出一锅好粥并非易事,把颜色、形状、味道各不相同的原料放在一起,红枣、苡仁、莲子、百合、小米、红豆等杂七杂八的一锅煮下去,在火的催化下,经时间推移,一碗粥很难再明确区分出食材的原始状态,也很难说清更偏向什么食材的味道,对粥的最高评价也许就是“好喝”二字。“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把熬粥与人生做类比,有几分道理,与人相处好比熬粥,不经历一番煎熬磨合,又岂能品到生活百味呢?粥是中国浩瀚饮食文化中的一种,饮食文化博大精神,通过食品能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饮食与个人息息相关,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涵盖了社交、叙旧、沟通等意思,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慰籍,会吃、懂吃、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很喜欢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崇,对念白的认同,对拍摄的欣赏,更包含了对大江南北饮食文化的兴趣,对故事情节的吸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片子里讲了很多故事,主人公无论身份高低、烹饪无论果腹还是饕餮,形式无论聚会还是宴请,目的无论养生还是解馋,境界无论约会还是独酌,无一例外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开八宝粥铺,落魄秀才谭一德以一碗粥为题材洋洋洒洒写下美文,由粥而谈及国事,谈满汉一家,满汉平,天下平等要理,食物成为一国之君与普通百姓沟通的媒介,而对于我们,食物则是不曾停歇的脚步与割舍不断的亲情,二者最好的代表。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更多的是体现在食物上,孩提的事我已记不太清,只是从爸妈的口述中得知全家人对我的爱,我小时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牛奶是增强体质的必需品,当时凭票限量,买牛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父亲每天早上5点去奶厂,一个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一走就是好几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绝对是餐桌上的奢侈品,爸妈把炖好的带鱼剔刺,全部给我享用,我父母都在铁路工作,按理说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爷爷奶奶都在农村,父母兄弟姐妹也多,每月要省下来补贴家用,妈妈当时是货场值班员,每天要带饭,但她很少和同事们一起吃饭,不是独享,而是在她的餐盒里几乎都是白菜土豆,有点难为情。今天看来,一包牛奶,一条带鱼在平常不过了,可当时还是很稀罕的,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也越来越丰富,但对我来说,牛奶、带鱼仍是我的最爱,因为那不仅是食物,更是我对父母的感恩,对成长的记忆。
       我200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上本科,家离学校半小时车程,虽然近但我也很少回家,说不清在忙啥,父母总来学校看我,带上一大盆红烧肉,烤很多鸡腿,让我和同学一起享用,为了一口热饭,他们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学校,红烧肉肥而不腻,鸡腿烤的外焦里嫩,爸妈来的时候也是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2004年我来天津读研,父母两次来看我,来之前电话问我需要什么,我的回答是家里的饭。一碗家乡味将被带往1600公里外的天津,父母下了飞机打车直奔学校,给我带来家里炖的牛肉,当咬下第一口,我已潸然泪下,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伴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十年在外,我练就了很好的生存技能,尤其是烹饪。工作是忙碌的,除了当好辅导员,还有课要上,文章要写,作品要画,科研要搞,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歇,我把烹饪当成最好的休息。把各种各样的食材有机联系在一起,经过加工再创造,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每到一地,我都会选取当地特色食材,妈妈也时常寄来家里晒的辣椒、研磨的调料,休息时,我会做一大桌菜,邀请朋友来家品尝,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多忙,都要放慢脚步,除了心灵鸡汤,我们还需要物质食粮,五湖四海的朋友围坐一起是缘,四面八方的食材齐聚一桌不也是缘分吗? 
       无论什么样的厨房,什么样的食材,一旦注入智慧与感情,都能变成美食的秘境。念旧是双鱼座的特点,厚厚的日记本写下很多回忆,对生活如此,对朋友亦然。我在天津的家更像是聚会的据点,朋友或者学生总来,我也乐此不疲的穿梭于市场采买,红烧肉是每次聚会都要做的“大菜”,上好的带皮五花肉,凉水下锅,抄出血沫,再放到凉水里紧致,让皮和肉更有嚼头,酱油咸盐,桂皮香叶,小火炖制,剩下的就是时间和耐心了。我去过25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地,都会到当地有名的饭馆品尝红烧肉,湖南的毛氏红烧肉不用酱油,颜色完全靠糖色,鲜甜诱人;上海的笋干红烧肉,荤素完美结合、一举两得;浙江的东坡肉从视觉上绝对是圆润丰满、诱惑力十足,肥而不腻,香味四溢;福建客家梅菜扣肉,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江苏的苏氏红烧肉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在这么多佳肴中,我还是喜欢吃自己做的,这是我跟母亲学的方法,熟悉的味道伴我长大,母亲把味觉深植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我,家的方向。
       明代有一首《煮粥诗歌》流传至今,“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向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人本身就是待煮的米,心境是煮粥的水,而年龄就是熬粥的火。年少时、血气方刚,虽是一锅清水,清澈无味,但不谙世事;待各种食材下锅,大火转文火,米要与辅料充分融合,人到中年,环境多变,人脉庞杂,要与环境不断调试达到和谐,否则随时都会“煳锅”;关火起锅,已到了耄耋之年,经历过了也看开了,性子也平和许多,人与生活形成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熬粥为食,心无杂念,平心静气。心若着急,所有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不分先后顺序,影响口感,心要慢就容易懒,延误时机,失之交臂,粥到最后成了稀饭。喝碗粥,品人生,“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http://s9/mw690/001pZG3Fzy77Kn7crBma8&690

http://s15/mw690/001pZG3Fzy77Kn8na0e1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