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传递心声。音乐厅沸腾了,朋友圈刷爆了,这些都在意料之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每年的“红舞鞋”舞蹈大赛一票难求,尽管我早早打开抢票软件,但在放票的那一刻,系统就被点崩溃,刷新之后,不到一分钟连站票都没了,晚上比赛时,我只能靠“刷脸”进场,和“继之青年”现场直播的小编们站在工作区观看。我发了几张比赛照片,朋友圈一小时之内过了300赞,百余条留言,微博也被顶成热门,为什么“红舞鞋”这么火?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倾注感情?为什么每每想起就会感动落泪?今天写点文字跟大家说说我和“红舞鞋”的十年之情。
07年我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接手的第一个大活动就是选拔队员准备参加“红舞鞋” ,我当时很不理解,12月的比赛,为什么9月份就开始准备?校园文体活动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参加并不擅长的舞蹈比赛?有那么多女生,为何非要找出20几名男生来参赛?一帮无任何舞蹈基础的美术生能跳成啥样?会有同学愿意参与这项活动吗?带着“十万个为什么”我上路了。让我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冷清的选拔现场竟然来了上百人,大家努力展示各种才艺,为的就是能成为其中一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热情就是良好的开端,在调整中,一支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团诞生了。接下来是两个多月不间断的训练,毕竟霓虹灯下的舞台不能只靠热情,还需要实力,为了不影响课程,所有的训练都安排在晚上,舞蹈房里每天都热火朝天。 天气渐渐转冷,当同学们早早钻进被窝时,还有几十个身影每天晚上10点钟从雅艺楼出来,其中也包括我,这对于参赛的所有学院来说是正常状态。07年,一支表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舞蹈《炎黄诉》最终进入三甲。
舞蹈需要创新,有了第一次经验,我们开始了新的摸索,会不会换一种编排形式,名次能更好一点?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把目光放在女生身上,几次尝试,效果都不理想,学美术的女生偏静,表演缺少张力,而师范大学女生又多,兄弟学院基本上都是女舞,这并不是美设的强项。就当准备重新选材的时候,女生找到了我们,她们实在是舍不得这个舞台,希望能多给一点时间与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名次,更重要的是全民参与,更可况我们需要改变,需要出新,在无数次的调整中,12名女生与12名男生合跳的《海魂》最终在那届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老师与演员的努力,更需要热心组织参与的学生干部,是她们前前后后的张罗为训练与比赛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就是这么过来,美设学生会至今十届文艺部长在历届红舞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刘萱就是其中一位,她不仅要组织日常训练,还是那届比赛的主跳,而且是唯一的女生,你很难想象一米六出头的小女生在这支名叫《父亲》的舞蹈里扮演什么角色?那年的舞蹈至今我都难忘,风格既有《吼老腔》的豪放,也有享受亲情的温暖,既表现了老年人在一起生活的快乐,也有对子女的思念,而更难的是,12名演员都要装扮成老人,也包括刘萱。从化妆间出来,我们见到她都忍俊不止,一个正活力四射的女生瞬间变成了年过七旬的老父亲,等她们上台表演,我们再也笑不出来,她们用肢体语言把观众带进无限的思念中,大家饱含深情的泪水是最真实的反馈,09年,刘萱和那支舞蹈队获得二等奖。
不参与其中的人很难理解“红舞鞋”能带来什么?如果让我形容就是五个字,“痛并快乐着”。会跳舞和跳好舞是两个概念,跳好舞和上台表演又是不同层次的要求,把一个个身体硬,甚至有点不协调的男生训练成舞蹈演员,过程有多难,可想而知,所以说最开始的几天压腿、劈叉、下腰等训练更像是“虐待”,“狼嚎”一般的喊声让人听着都疼,一个个汉子留下眼泪,摔爬滚打、大跳空翻,每一个高难度动作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新开始。过了最难的起始阶段,一切回归正常,抠动作,抠表情,抠细节,当一个章节完成时,大家会兴奋的鼓掌,给自己鼓劲,忘记了腿上的伤疤还没有痊愈,忘记了扭伤的胳膊还隐隐作痛,沉浸在小雀跃中,所以舞蹈又是快乐的,在一旁观看,很容易就被气氛感染,10年,男舞《冲霄汉》蝉联二等奖。
11年我去甘肃挂职工作,错过了红舞鞋比赛,虽然没有经历全过程,但千里之外的我依然能从照片与视频中感受到同学们的激情。观赏舞蹈,从中发现其所要表达的意境,来运用到自己的领域,或体验自己所不能遇到的现象,这是观赏舞蹈的另一种收获。“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如今我们看到了那些优秀舞蹈的演出后,那种喜悦及得到的启示不正如当时人们看到公孙大娘舞剑的心情一样。如果单纯的从观众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越多的精彩表演,而不是局限在美设的圈子里,所以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这些传统强队的舞蹈同样值得期待,她们的表现太棒了,那年,我们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汉子》铩羽而归,仅获得第四名。
12年是美设舞蹈团辉煌的一年,经历了前几届的磨练,民族舞蹈《酒是故乡浓》问鼎,所有参与的同学都哭了,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很多,18名男生临危受命,那届红舞鞋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压力最大的一次,平时训练中没有嬉笑打闹,只有老师严厉的批评与同学坚毅的眼神,他们很低调,谢绝一切学生干部陪练与老师慰问,谁也不知道那两个月经历了什么,我知道他们在憋着一股劲。距上场还有两个节目,我来到候场室做最后的动员,还带了两瓶白酒,破天荒的在“大战”来临之际喝酒也是一种“赌博”,我们一饮而尽,有股“破釜沉舟”的意思,演员带着一丝酒意登场,台上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评委与观众阵阵掌声,一谢幕,大家就拥抱在一起,“不为冠军,只为争气”是那时的宣言,他们显然做到了。至今,这支舞蹈在各大视频网站依然能看到,每次都让人激动不已。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台上虽然只有20名演员,而台下为此奉献的工作人员却很多,比如占舞房就成为两个月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有6个舞房,除了承担舞蹈系的课程,还有同学们的排练。因为和音乐影视学院同在雅艺楼,所以近水楼台,每天下午不到4点,值班的学生干部就要到舞蹈房四周活动,看见哪间教室没有排练,立刻就冲进去“占领”,静静等待演员到来;还有化妆,美设有一支专业的化妆团队,因为服装表演专业有这门课,比赛那天,办公室及临近教室全部贡献出来成为专用化妆间,情景就像春晚后台一样,脸上的彩妆、身上的图腾、所用的配饰全部是同学自己完成,精彩的造型设计已成为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招牌。13年,舞蹈《东城决》的造型设计煞费苦心,几经讨论,最终沿用之前赤膊上阵的传统,同学们一对一的画图腾,寒冷的冬天,考验同学们的除了技术更多的是毅力,舞台上,武士的侠气与精美的彩绘完美结合,将那股英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尽管没有蝉联冠军,但很多大四同学的参与足矣证明红舞鞋的魅力所在,大家享受了过程,没有夺冠又何妨?
舞蹈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舞蹈是无法离开音乐的,舞蹈的目的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其内心的情感,在舞蹈中能将自己的感觉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如恋人之间一首伦巴是多么柔情蜜意;激情似火时一首探戈又是多么的豪情。舞蹈使我们将所有情绪一同拋了出来,这就是他的“真”。音乐是无形的,它可以扣人心弦、憾动人心,由舞蹈的律动,跳跃的音符,使朴实的灵魂升华,用舞蹈来丰富生命,由肢体语言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由舞蹈的表现,展现出人的真、善、美,举手头足之间都蕴涵着永恒与旺盛的生命力。舞蹈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14年,我们做了最大的一次突破,20名女生代表美设出战,天津歌舞剧院的舞蹈主编受聘为指导教师,原创一支福建惠安民舞《呀吙咿嚯》像一杯淡茶沁人心脾,完美的音乐与舞蹈结合让那一幕成为经典。
我写过的博文里,关于红舞鞋的最多,这是感情,我把对这项赛事的关注都凝结在文字里,每个师大人都和红舞鞋有着不一样的情结,而我只是其中一个。备赛的日子,你会发现各楼宇间的公共大厅里都是排练的同学,没有舞蹈教室,没有专业老师,没有灯光音响,寒冬三月,他们在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用手机放着音乐排练,此情此景让人动容,与其说大家是为了荣誉而战,不如说是为了热爱奉献。包饺子是美设慰问的传统动作,饺子已经超越了本身作为食物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文化及美好的寓意,大家从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成长,更要通过比赛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前进的道路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15年的比赛备受关注,几支传统强队的冠军争夺进入白热化,再加上生命科学学院异军突起,比赛充满变数,文化最大的魅力就是百花齐放,在强手如林的红舞鞋比赛中,美设《红色英雄》以铿锵有力的舞姿延续辉煌。
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同样,美设的小伙子们跳舞时,整个音乐厅也跟着节奏进入了军人的精神世界,无需用更多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辛苦,因为他们的学长学姐也是这样过来的;无需用更多的文字来描写他们的喜悦,每一比赛结束都是欢歌笑语;更无需声泪俱下的来煽情,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对于红舞鞋,每个人都是憧憬与梦想。当16年红舞鞋来临时,从同学们笃定的眼神中能体会到力量。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1名同学两个多月的训练,无一人请假,就是有人去上辅修课,他的位置空下,其余人也要正常训练,这支由一、二年级组成的舞蹈团以一支《红蓝军》再次问鼎冠军,而更加让我感动的不只是奖杯,而是精神,与兄弟学院的友谊,当“超越梦想,新闻最强。音影无敌,所向披靡。美设美设,光芒四射。”的口号一次次响起时,我找到了红舞鞋的真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