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考(湖北卷)——沿途的风景
(2014-06-21 15:55:39)
继续更新高考作文,准确的说今天写的不算是作文,因为实在没有很好的思路和心情,全当随笔吧。湖北省的题目,材料为“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里面至少表达三层意思。首先是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同;其次,只有亲身探究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结果,你听到的永远是别人的看法;最后就是,心境决定你看事物的高度。要想把这看似很浅显的道理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人生如同登山,山脚的人急于想知道山上的风景,不断的从下山的人那里打听,得到不同的答案,有感兴趣的也有无趣的,到底是上还是不上呢,上去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风景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体力与精力,如果不上去,山上确实风光大好,那又不是错失了欣赏美景的机会,于是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带着纠结到了半山腰,是继续还是返程,也许上山的风景和半山的差不多,也许沙山别有洞天,在这个分水岭处,不同的人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体力与毅力的双重考研,继续攀登到顶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有人喜欢,有人觉得不值,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很难说同样的东西被不同的人接受,有人庆幸自己登到山顶,有人后悔自己浪费时间,大家怀着不同的心情下山,面对相同的提问,大家和前人一样同样的回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被贬路过庐山写作的,他描写了庐山多变的外貌,并借景说理,观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能单从自身角度出发。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能看到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间万物也常如此。全诗有着深邃的内涵,它启示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判断。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在诗的后两句体现。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人不能之看眼前利益,应看长远与大局,寓意“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结果看的很重,登到山顶看景是很好,但必须要有充足的体力与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这些必备的条件,登到山顶也只是停留在空想之中。结伴而行,量力而行,怀着发现美的心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很美的事情,因为我们享受到了整个过程。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前行,到达山顶的毕竟不是多数,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除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还要充分的认清自己,审时度势,在拼搏的过程中尽管没有登到最高峰,但我享受了全过程。
登山如此,生活如此,感情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仅仅在于登高看远,更要细心发现,不仅仅要拔得头筹,也要耐住寂寞,不仅仅要处心积虑,更要自然随性,比起最后的波澜壮阔,我也许最喜欢的是沿途的风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