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自然与美

自然界中的美丽的风景不仅仅能满足我们的视觉,更能涤荡我们的心灵。良辰美景,高山流水,断桥夕阳,蓝天白云,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并从中发现自己,产生人生的感悟。看到出生的太阳,仿佛看到美好生活的开始;无垠的大海象征着博爱的胸怀;潺潺小溪能平和我们焦躁的心态;广袤的草原能放飞我们的理想。苏东坡看到明月,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林黛玉看到落花,痛惜红消香断,生命的消逝。郑板桥借竹子表现个人修养及对当时社会的态度。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是从感官的快适到心灵的启迪,最终到人生的体验。自然界中凡是能够体现生命价值的形象和境界,就必然是美的。
自然,早就被很多艺术家借鉴来映照人生,而它本身也因此而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本来,在传统艺术中,自然万物也只有和人生价值想联系才具有审美意义,在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家则把自然看成了人生底蕴的一种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学会如何看待自然,不再像没有头脑的青年一样。我经常听到那平静而悲伤的人生音乐,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具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
马修在(G.Marsh)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中提出了个假设:“人类是自然和谐最大的破坏者”。大约在同一个时期,缪尔(J.Muir)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用同样的观点来推进对野地的保护,他说“没有自然的景观是丑的,只要它们是野生的……但是陆地表面的美正在飞快的消逝。”如果人类没有认识到自然对于生存的重要性,盲目的高估较之其他物种的优越性,忽略了保护自然的艰巨性,都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如今提倡保护环境,强调生态平衡,本质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一旦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去平衡,生物和人类将面临严重的威胁。生命如果不能延续,美也将随生命一起消逝。当然,今天的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着重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已经转向了对原始自然的维护。
人总是隔着面纱去看自然,所以自然在进入人的世界时就已经变的不那么自然了,如果我们将美视为事物的本然存在样态的时候,自然就不仅仅是美的,并具有了一种像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的审美冲击力。人,不仅是社会美的中心,也是自然美的核心。美与生命同在,美的发展是生命的进化和人类完善的历程。
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这种存在,人产生不了美感,更发展不了美感,也没有基础去从事艺术创作。艺术中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美和美感的发展。美来源于自然,也要反馈于自然,
http://s8/mw690/001pZG3Fty6IPnPAUsvb7&690
http://s6/mw690/001pZG3Fty6IPnPDCFn75&690
http://s2/mw690/001pZG3Fty6IPnPHYBPd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