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副对联
(2022-09-18 20:16:19)
标签:
教育文化 |
16.展示特长法
两副对联
王德山
今天下午上班时穿着雨衣还是被淋成了个落汤鸡,大雨之中偶得一联:
衣可湿鞋可湿书安可湿,
苦能吞气能吞恨不能吞。
后来觉得下联有点无的放矢,仿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无病呻吟,也怕有同志太当真,引起误会,于是又将下联改为:
诗能吟曲能吟赋亦能吟。
虽然自己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就算作奋斗目标吧,愿与同好共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确实的,你随便说一句话,写一行字,大概都可以从中看出你这个人思想性格道德才智爱好等某一方面的影子,也许这就是“测字”的理论根据和测字行业在我国历久不衰的原因了。
几年前曾见过这样一幅春联: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
金让人银让人理不让人。
这副春联对仗并不很工整,但是很有个性。这是一位退休了的老同志写的,听说该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被打成右派。读了这副对联,大概就不难理解作者当年被错划右派的某些性格方面的根由了,令人感叹的是,这位老者在经历了大半生的磨难之后,仍是那样耿介,不服不行啊!
其实,人生在世,像吃糠咽菜一样,受气有时也是免不了的,或者说,受气比吃糠咽菜更常见。我猜想,完全没有受过一点儿气的人大概还没有出生吧,而作为一个生在世上的人,如果一点气也不能受,恐怕也没法在这个红尘滚滚的天地间存活,不到小学毕业的年龄恐怕早已被气得周游极乐世界去了。
再说说那个人人捍卫的“理”吧。其实“理”和“气”是一对“患难夫妻”,经常是形影不离的。自己有理而得不到尊重,你能不生气?有了气如不能独自吞咽,自行消化,而是气量狭窄,气急败坏,气冲斗牛,或者气不忿儿,气鼓鼓,气哼哼,气呼呼,气冲冲,气咻咻,有理有时又变成了无理。况且,理有大小,事分巨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得理不让人,总是睚眦必报,锱铢必较,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把自己当成鲁迅在世,把别人当成反动势力,也会自讨“气”吃。古人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人就是古人,随便说一句话就是一副颇为工整的对联,尽管当时他们还不懂后人关于对仗的更加繁密的要求),如果我们太爱“真理”了,太爱“讲理”了,我们也很难不自取其“气”。
况且,一个“理不让人”的人,他真能做到“金银让人”吗?因为生活中的好多“理”都是关乎金银的哟!何况,大过年的,贴上这么一副春联,仿佛是一道严峻而又冰冷的政治宣言书,将从门前走过想来拜年的同事朋友吓得倒退三十里,也不太合乎过年的气氛吧。
我从内心里尊重那位老者,同时,我还觉得有个性的人往往也是有本事的人。但是,联想到自己多少年来的幼稚无知,还是写出了上面这些话,算作自我反省,只不知那位老者能否同意我的晬语。
【简析】有同学作文,总爱暴露自己的缺点,甚至故意往自己身上泼脏水,仿佛不这样写,就没有波澜,就不显得真实。其实这是忽略了考场作文选拔功能的一种表现。人各有优缺点,为什么要在考场作文中糟践自己呢?为什么不把自己光鲜的一面展示给阅卷老师,以积极的姿态接受祖国的挑选呢?这是王老师的一篇博文,注意开头讲到了自己在大雨淋漓中自拟对联的雅兴,尤其是宁可湿衣不可湿书的偏好,还有诗曲赋都能创作的目标追求。这些都可以称为自己相对高雅的优点、特长吧,把这些如实地写入作文,应该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