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摸着石头过河”

(2022-09-18 20:00:44)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15.艺术赏析法

“摸着石头过河”

王德山

2013年4月

 

小平同志是一代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我看来,如果说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艺术家,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吧。只要看一看他是多么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多么善于把艰深的治国思想,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你就不能不佩服他语言艺术的高妙。

也许你立马就会想到“白猫黑猫”,是的,这句话太有名,其艺术性也不用我多费口舌了。我今天想讨论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句。

“摸着石头过河”,这同样是在我们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里家喻户晓的名句。不仅如此,它还周游世界,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名言,并且让人们从内心里深深地信服它。

前不久,法国总统奥朗德来访。426日,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时,他就深有感触地说:

邓小平先生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可以用。

他还进一步发挥说: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速度、自身的条件摸索前进,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找远处的石头,这样才有能力一步步地安全到岸。

是啊,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的问题严重而繁多,简直是成堆、成山、成河。怎么办?小平同志眼明心亮,他领导全党全民向前看、向前进,用群众口语中“摸着石头过河”这句通俗的话语,“规范”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操作规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这句话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想来老一代革命家当年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不知他们摸过多少石头,趟过多少河!南昌起义,周贺朱叶领着部队过赣江;秋收暴动,毛委员带着农民武装过修水;百色起义,小平同志也免不了摸着石头过右江。后来,湘江、乌江、金沙江,哪一江的浪花没有打湿过红军战士的衣角儿?哪一河的对岸没有留下过革命先驱的脚窝儿?四渡赤水,是再三再四地过;抢渡大渡河,岂不是千军万马争着去摸河里的石头!八年抗战中,无论是那清浅的延河,还是波涛翻滚的黄河,不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及其领导的抗日队伍摸着石头渡过多少回!最终,是伟大的党带领着觉醒了的人民趟过了祖国的条条小河、道道大江,才建立了伟大的人民政权。所以,“摸着石头过河”,这看似轻松的一语,其实是中国人民几十年革命乃至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丰富的“过河”阅历充实了伟人的智慧锦囊和语言宝库。

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人民理解得最清楚。“过河”,就是向前看,就是向前进;“摸着石头”,就是谨慎地、不畏艰险地探索,再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通俗形象的话语,它是那么便于群众理解接受,又是那么能够坚定群众运用它的信念。惟其如此,才化成了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举重若轻,是小平同志打仗治国的一贯风格。从“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里,我们也不难体会其“四两拨千斤”的艺术魅力。

真理总是具体的,又是那么平易朴素的。亲爱的朋友,我说到点子上了吗?

 

【简析】语文二字,有多种解释,其中语是语言,文指文学,是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在作文中,完全可以写文学评论、艺术评论、文艺随笔等文体。本文就可以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并不难,看看本文前两段是如何由远及近,引出对“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评论的。再看看下文是怎样从影响、背景、思想价值、艺术魅力、群众基础、实际效果、艺术风格等方面来评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祭文
后一篇:说“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