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例话
格物致知——话比喻与象征
比喻和象征是作文时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著名学者钱钟书认为
“没有比喻就没有文学”,可见他对比喻的喜爱。读一读他的名著《围城》,其中就有许多新鲜幽默的比喻,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象征,更受作家们推崇。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无一不是运用象征的上乘之作。郭沫若说:“真正的文艺是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升华过的一个象征的世界”。他的《女神》就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象征的世界。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运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道理。而借助客观事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通常被人们称为“象征手法”。
比喻和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详细讲起来,不仅很啰嗦,而且也不实用。我们这里只简单地讲一下二者组成形式的异同。先看两个例句:
A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 我看得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
比喻和象征都由三部分组成。比喻由本体(被比喻对象,如例句A 中的“街灯”)、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如例句A
中的“明星”)和比喻词(如例句A 中的“好像”)三部分组成。象征由象征客体(即具体事物,如例句B中的
“百合花”)、象征本体(即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者的主观意识,如例句B中的“纯洁与感情”)和象征词(表明象征关系的词语,如例句B中的“象征”。)等三部分组成。
但比喻和象征都可以省减。比喻可以省减除了喻体之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以省减除了象征客体之外的其它部分。
近读刘墉的《跨一步,就成功》中《处处有文章》一篇。他所讲古人“格物致知”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运用比喻和象征。他说:
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讲得多好哇!作者还用书桌上的美工刀、订书机、剪刀等为例,讲解了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写文章,如美工刀一段——加下划线的小字是我简单分析,下同: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上段为“格物”,“格”的是美工刀,是“格物”的主要部分至于旧式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锋利,就被抛弃。这段也是“格物”,“格”的是旧式刀片,目的是与美工刀做对比,以突出美工刀的优点同样的道理,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靠了它,才能完成由“格物”到“致知”的过渡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能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它大部分被浪费。这一小段开始“致知”,照应“格物”部分的旧刀片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的有效率。这一小段也是“致知”,照应“格物”部分的第一小段,即美工刀一段。总评:本文以“同样的道理”为分界,前两小段合起来,就是这则短文的“格物”部分,后两小段合起来,就是本文的“致知”部分
再看作者所举订书机一例:
订书机具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订书钉,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以上为格物,以下为致知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他能像订书机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高中同学写此类文章往往不知“格物”,比如,老师让以“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同学写得不合要求。有的写《生活运算律》《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从题目上看不出与“门”有何关联;有的另起炉灶,新造一个比喻,如《人生的密码》;有的将“门”当本体,另外又引进一个喻体:《门——基础》《希望之门——我飞翔的翅膀》,似通非通;多数写《打开成功之门》《敞开心灵的门》《选择自己的门》等等。这些文章基本上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去“格物”,不讲现实生活中门的分类、结构、性能、作用、特征、演变等等,只是很随便地使用了一个
“门”字。使用了这个比喻,未能使文章更生动;去掉这个“门”字,文章倒显得更简练。有的文章,如果把其中的“门”字替换成“墙”“道路”“房子”“窗户”“缝隙”“豁口”“栅栏”“篱笆”等,读起来仿佛照样通顺,那不就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题一文了?扣题紧密的文章不应该是这样的。
还是让我们看看范文是怎么写的吧。
方便面与社会
清华附中沈沉
在小卖部里,我正要买包方便面,走进来一个穿着又烂又脏的民工,他竟也要卖!虽然人都是要活着的,但社会总能造就这么一种看不起人自命不凡的人,正巧老板也是——他不卖。民工愤愤地边走边说:“这是个什么社会啊!”第一段,记叙自己买方便面时遇到的一件事,将“方便面”和“社会”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事情,巧妙地联系起来,点题
这是个什么社会?吃面的同时我就思索起来。过渡巧妙,将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
方便面,可以干吃,也可以泡水吃;开始它干干硬硬的,很洁白。上一层“格物”,下一层“致知”就像一个人,过渡,面像人生命刚开始时总是没有好与坏,没有形成性格,有很大的可塑性。学校中,有一种塑造;社会中,又是另一种塑造。至于后来成什么样,只能看这人的机会和性格了。也就像这面,又来“格物”,人又像面质量有好有劣,可以被他买,也可以被我买。
我还是决定把它泡开来吃,又来叙事这样味道比较浓,也就是说它的骨子里能浸进更多的水。“格物”人呢?“致知”不可避免地要被泡入这社会的水暗喻里。此时人的思想就会随着人与社会的接触而变化。接触得越深,对社会看得越多,变得就越大。有人在一夜之间似乎就明白了一些事,其实那要“归功”于社会。社会这碗水暗喻,绝不会让任何一根“面”借喻露出水面,也许社会的水比泡方便面的水更厉害没有人能逃避社会。在学校.没钱花了可以打电话喊救命;受委屈了可以回家一哭了事;考了第一可以等着上清华。常言道:“水火无情。”水,社会的水,火在这里只是连带而及。“格物”没错,社会绝不留情!
“致知”要不断地努力再努力,小心再小心,否则就是窒息。提醒读者,也是在提醒自己
方便面已经被泡得软软的了,又来叙事,“格物”好比人已经被社会锻炼得圆滑老练了。“致知”此时若在加入调料,不得了了!水变得混浊了,有“味道”了。“格物”面,或者人面人合说,“格物致知”,重点在"致知"能否保持自己的本性呢?不好说,若你真的质量过关的话就可以。否则,带来的就是犯罪,就是丑恶的人性。“致知”所以奉劝各位,在学校里,或是在工厂里,一定要炼得自己钢筋铁骨,免得将来留下终生的遗憾!
奉劝读者,也是在提醒自己
啊!方便面,上有油滴,下有杂质,中间才是面;“格物”就像社会,顶层人物浮上水面,崭露头角,社会渣子总是活在最阴暗面,中间才是普通的老百姓。“致知”竞争无时不在,要好好把握自己!奉劝读者,也是在提醒自己
这篇作文在构思上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将说理融入记叙之中。当然,“格物”与“致知”结合得如此巧妙、紧密,更是我们这一次学习的重点。
就体裁而言,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抒情或说理性散文等,都可以运用“格物致知”的方式构思、写作,都可以将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文采斐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前面分析的范文,用今天的观点看,也可以说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想来只要大家脑子里有了“格物致知”的意识,就一定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运用象征手法写散文,同学们可能会觉得很困难,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格物致知”这一方法,再多做些研读和仿写练习,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写得很好的一篇,大家比较熟悉,可以运用前面分析范文的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研读。限于篇幅,不再这里细讲了。
总之,“格物致知”的写法,一般是先“格物”后“致知”。这种顺序,可以用于一篇之内,也可以用于一个个的段落之中。“格物”与“致知”可以并重;也可以以“格物”为主,只在篇末点明主旨,算作“致知”;甚至还可以从表面上看只有“格物”,没有“致知”,也就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咏物诗词就是这样: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格物”所占的分量,影响着文章艺术性的高低,“格物”所占的分量越大,则文章的艺术性往往就越强,所以,只是在文章题目中运用了比喻,而不在正文中“格物”的,不能算是好文章。
思考题:
1、查《现代汉语词典》或其他成语词典,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的意思。回忆本文内容,就现在的修辞和写作理论来讲,古人“格物致知”的写法包括哪几种写作手法?
2、看一看自己身边,看你最熟悉的“物”是什么,想一想它包含着什么哲理或品格,能将其作为题材或材料写成哪些文体或题目的作文。
练习题:
1、找出自己过去题目中带有
“物”的作文,读一遍,看看是否符合“格物致知”的写作要求,并按“格物致知”的方法把它修改一遍。
2、按照“格物致知”的方法,运用下面的话题、题目、或半命题,做审题、构思、立意练习,并选择一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1)以“门”“ 窗”“ 墙”或“篱笆”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自选。
(2)《玻璃的启示》
(3)以《人生的XX》为题,中心词不限于两个字,一定要运用比喻的手法,最好是个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