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梳理笔记

(2010-06-03 15:14:20)
标签:

笔记

分享

考试范围

文言文

杂谈

分类: 教案笔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梳理笔记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 齐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

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3、史书体例

(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

 

二、主要内容

1、  中心: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2、  段意: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

    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

    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

    威王受蔽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

       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威王除蔽

    三令: 面刺→上赏          三变:门庭若市

           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虽欲言,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三、语言的艺术

    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四、角度——启示

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

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 …——委婉含蓄,点到为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

 

五、词类活用

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

2、吾妻之美(意动用法, 以……为美”我者

3、臣之妻私(名词作动词,偏爱)我。

4、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

5、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6、朝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冠。

 

六、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地域方圆)千里

2、能面(当面)刺寡人

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

4、忌不自信(相信自己)

5、谤、讥、讽

   “谤” :诽谤、毁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讥”: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谤”和“讥”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带贬义的,指造谣中伤或恶意的攻击 。

    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词都不带贬义。

   “谤”是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缺点,“讥”是委婉的讽劝。

    本文中齐威王把“面刺”、“谤讥”、“上书谏”分为3种批评方式,都给予奖赏, “谤讥于市朝”,指的是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这种批评议论是正当的。

 

七、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

3、与坐谈。 (省略句)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八、一字多义

1、朝:朝(在早晨)服衣冠

       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皆朝(朝见)于齐

2、之:城北徐公,齐国之(助词,的)美丽者也。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

       孰视之(代词,徐公)。

       客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