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概念体系

标签:
杂谈 |
《论语》中的概念体系
中国传统思想以哲学形式表现出来是自孔子开始的,孔子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我们从《论语》中的几十个伦理规范按其使用频数的大小及与其他规范结合的能力强弱,选出仁、礼、义、知、孝等十余个规范作为讨论的重点。
首先,分析这十个概念的定义方式。①以“仁”为例,孔子言论中可以当作定义的规定有:“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其言也讷”、“克已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刚毅木讷近仁”、“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等多种(应该看到这些规定都是同一层次上的意思),这些不同的定义反映了概念定义的多样性,每一个概念都是多重定义的组合。②《论语》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孝”可以规范“仁”,记作“孝→仁”;还有:“人而不仁如礼何”,说明“仁”可以规范“礼”,“仁→礼”;又有:“孟孙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礼”可以规范“孝”,即“礼→孝”。由此发现,由仁而礼,由礼而孝,由孝而仁结果形成了一个互相循环的关系网。把这三个概念的小循环加以推广,根据《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十个规范之间的循环结构图(见图一),图中的箭头表示“规定”,图中数码表示引语的出版章节,见注解。
注1:学而02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此,再加推广,我们可以认为《论语》中的各种伦理规范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的定义方式,而定义的多样性正是定义循环性的前提。
其次,分析这些概念的作用方式。①这些伦理规范是联系起来起作用的。《论语》记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孝悌信爱仁五善是弟子必须全面做到的规范,不可偏废任一个。还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指出一个人的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行,依靠了仁而游学于礼乐射御书六艺知识中,道德仁艺构成了完整的人生修养之方。这说明:②只有当这些伦理规范共同作用下才能造就完整的德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居处、执事、待人三种行为概括了人生的日常活动,它们各自对应一种伦理规范,只有在这三种伦理规范的共同塑造下,才能形成生活中的完人,达到仁的境界,这一类例子在论语中是不胜枚举的。
从对论语的分析可知,对一个伦理概念的定义就是一个命题集合。在这个集合中各元素是互相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表现为每个概念的定义由其他多种概念来规定,如“仁”可以是“恭、敬、忠”的组合,也可以是“恭、宽、信、敏、惠”的组合;更表现为如上文指出的仁礼孝之间各个概念的互相循环定义,并从这个小循环推广就可见所有的概念是互相循环定义以形成整个的循环图。在整个循环圈中,还存在着若干关系特别密切的小群体,如“仁、礼、孝”三者又可以组成一个圈中之圈,它们在整个循环题网中形成一个紧密相关的群体,能更多地影响其他的命题,同时也为其他命题更多地影响着,所以在全体命题的网络中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层次,不妨称之为主导层次,相对而言其他命题则形成次要层次,主导层次能左右其他的次要层次,同时也为其他层次所左右。
孔学体系里的这种层次中的循环现象使得循环圈中的每一个命题都处在左右相关的地位上而不是独立的。例如“仁”就是这个循环网中的成员,它作为主导层次上的一员,的确对整个孔学思想体系有很大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所谓影响不仅是仁对其他观念的作用,也包括其他观念对“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顾“仁”被其他观念影响的一面,片面强调“仁”对其他观念的决定力量,那么就可能形成由“仁”决定一切的形式,产生本体化现象,出现以“仁”为本体的简单的单向的绝对因果关系。如果这样分析的话,在孔学体系中,我们也会有同样多的理由形成以“礼”或以“仁礼”二元本体的单向因果链为本体的体系,这种就把普遍联系分解了,一个单向因果关系都可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都不能说明全体问题,犹如瞎子摸象一样。我们甚至也不能片面强调由整个主导层决定次要层的简单因果链,因为主导层在决定次要层时,它本身又为次要层次决定着。这样,伦理规范就在整体上形成互相规定,互为因果的层次中的循环和层次间的循环。这种整体中的自我协调现象又不妨称之为层次间的自洽。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观念在作为网络中其他层次与观念的“因”的时候,又不得不成为同一网络中其他层次与观念的“果”。通过循环与自洽,我们看到孔学不是决定论而是结构论,它是有规范而无定律,有过程而无定论的动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各种规范互相组合而形成完整的体系,而这种规范的组合又应当有某种适宜的标准,孔子认为这种适宜的组合方式就叫“中”。
伦理观念通过各种循环自洽,最后以某种适宜的方式组合成整体的网络,与之相比差异都是过失,因为差异偏离了适宜的组合,这种适宜组合的理论就叫“中”。每个观念都是各种观念在循环中的适当组合,那么要把握它也应有一个适当的行为,这也叫“中”。“中”的观念的形成有两个途径。第一,“中”的原始含义是指符合一定的规矩,“中Zhòng规”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去规范事物,过与不及都不中规;第二,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不用偕日出偕日没,而是用一种所谓昏旦中星的办法定时授历的,如《月令》记录了“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即观察到初昏时南天中星为参,到平旦时南中星为尾宿,以这两宿为端可推知太阳这时就在看不到的室宿,这就是“叩两端而求中”的意思,以两端而规范了处于中的太阳。从这二十八宿的运行图也就说明上文十个规范成环形而循环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这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天道圆地道圆”的意思。
我们从孔子的伦理哲学中看到了它的理论结构,知道各种定义是互相循环的,由此而形成多元的循环性与层次的自洽性的特点,并引伸出以适宜组合的方式:以“中”去把握适宜组合的理论。
(下接 论说 – 0006)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70e780100fv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