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剧作家就演员改台词不同的意见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的的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了创作的原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注意标点符号。
这则材料出自201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一场口水战。宋方金撰写了一篇长微博,指出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台词都是宋丹丹现场编改的。于是便引发了娱乐界对于演员能否改剧本的讨论。由此看来,这则作文材料紧贴时事要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旨在要求学生能对现实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则材料有以下立意角度。
1.遵守规则。从这个角度讲,表演艺术家的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规则的破坏。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都破坏规则,那么就无规范可言。考生可以写规则、规范的重要性,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走向规范。
2.创新突破。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艺术家的改动剧本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值得赞扬,因为他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技巧,而创新给剧本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到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3.辩证分析。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如果是正确的、正面的,就值得赞赏,如果是反面的,负面的就应该剔除,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创新。(陕西语文永健)
高考作文永远都是玻璃门
——评述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高考作文,永远都是玻璃门。
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质,同时也具有强制性与约束性。落实到应试高考的作文语境下,选拔性、甄别性、思辨性、逻辑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等等等的权重都试图一展雄姿,竞相让考生一一重视,一一呈现。
来看安徽2014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对于高考作文,承载功能尽管多多,但通过具体题目与要求还是可以加以明确与界定的,毕竟还要有评判依据与赋分。
一是切入点选择
就主题的切入点来说,可以从表演艺术家切入,强调对台词改动的必要性。改,是为了更好。因为演员自身也是创作的主体,也有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根据自身特点而对某些台词作的改动,不是违背原作者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原创作更理想。
也可以从剧作家的角度切入,强调尊重原创作的意图。因为随意改动,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原作的风格与思想,那么出来的东西就不完全是自己的了。而且一改还会一发不可收的任意改动进而使作品完全偏离原创作的意图。所以不能改。
还可以从双方来切入。不要一味强调改还是不改,而是要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双方相互信任,本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通过磨合使创作过程更流畅,更好的出精品。
二是思辨性展示
应该说这样的材料,考生还是容易能够找到切口的。那么,能不能体现出较强的思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单一强调表演艺术家做的对,或者说是剧作家做的对,都是符合原材料的。但欠深刻,强调两者之间要磨合,要相互尊重理解,则思辨性上了一阶。
就如同玻璃门,你要认为它是门,但这门时常是空空的,你往往还还不一定看清它,头碰上去,或许才知道是门的。
好了。发表不同意见的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他们是“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而发表不同意思的。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没出场,那就是导演。要不要改,怎样改,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谁主张的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态度。双方本着开诚布公的原则,再能正确理会导演的意图,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再有,艺术家与剧作家所坚持的本没有矛盾,起点不同,终点是一致的。那么,立足点要放在哪儿也很关键。如果立足点放在终点,那么任何矛盾都不是矛盾。如同演戏,最终是要出作品的,作品的好坏才是关键。在这创作的过程中,改与不改,怎样改,都是过程中的选项。
所以说,怎样在作文中体现思辨性,是作文主题与深度的标志。
三是尽可能联系社会面
玻璃门的通透,正体现现代社会的开放与广阔。应试作文不回避社会热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自由切入裁定。
1、教育方面
老师与家长如果是“剧作家”,那么孩子也就自然是“演员”。改,还是不改?这里面就大有话题可说。
2、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中,大有联合国,小有各类国际组织与系列公约等等,但各自国家与组织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演员”。改,还是不改?永远都让人头痛。
3、社会发展
社会制度的选择,发展方向的确定,既要有制度与规章保障,也要有突破现状的改革与创新。改,还是不改?怎样改?永远没有固定答案。
如果考生能从这几个大的宏观面切入,是能够写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好作文的。
四是将平时的积累统一到应试作文上
平时训练了无数的作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写好高考应试作文。那么,怎样把平时的训练移植到应试作文上来,也是一门技术。
就上述材料而言,我们除了以上的分析之外,还可以作适当的移植与嫁接。演员演出是有剧本的,本可以按部就班的表演,但却要提出修改台词,这就是责任与创新,个性与担当。不是被动的演戏,而是主动的参与创作。由此,关照到这一层面,看看平时训练时有没有训练过类似的诸如这些主题题材方面的要素。
剧作家强调不能动台词,是权威思想在作怪。一成不变要不要打破,能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对我们的考验。死守教条要不得。
还有就是强调规矩的作用。剧作家强调的是,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社会生活中,确实就有“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冰冷现实。
也就是说,平时训练作文时所关注到的,可以考虑将其与应试高考作文相关系,统筹考虑,尽可能整合统一。这比另起炉灶要轻松的多。
改,是为了更好
——下水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艺术家认为,演员在表演时对剧本中的有些内容是可以自由发挥稍作修改的。而剧本的原作者执意认为内容不可以做修改,强调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思,必须按照原剧本的内容进行表演。看来,改与不改确实是个问题,甚至是个矛盾。但细细一想,对于即将完成的一部作品而言,原剧作者的文本与演员的表演都是创作的过程,两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作品更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那么就有了作者与演员沟通的基础与平台。艺术家的构思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落实与体现,而演员是有着自身生活积淀与艺术感悟的,演员对原剧本的适度修改正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艺术家的诉求。改,是为了更好。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家长与老师似乎也就是“艺术家”,对孩子的“表演”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我们的意图去做,不能有任何改动。
一位国外的杂志专职摄影师,在圣诞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决定给孩子们拍张生活照,印在贺年卡上,寄给亲戚朋友和杂志社的同事们,以示庆贺。她给孩子们换上一整套节日服装。孪生女儿两岁,小儿6个月,她希望他们坐好、微笑、睁眼、不流口水、不吃手指,而且同时满足以上5条要求。但女儿们却是流口水、跑、蹦、跳、掐住弟弟的脖子。
户外阳光明媚,地上铺满橘红色的落叶,她决定改拍外景。然而小儿子却以惊人的速度往嘴里塞着落叶,女儿们开始狂舞。她劝说、引诱、威胁,全都没用。这位母亲着急了,她想只要有两秒钟的时间就足够了呀,她只要一张照片,一个能展示幸福生活的镜头。
这位母亲试图要改变孩子的天性,让他们遵照她的构思配合她拍照,哪知道孩子就是孩子呀。最后,她放下相机,静静地坐在午后金色的阳光里,看着小家伙们尽情品尝大自然的乐趣。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衣服是否整洁,姿态是否雅观。他们奔跑、追逐、旋转、大捧大捧地挥洒着红叶。他们在享受生活,而不是要征服它,控制它,或是证明它。
此时,这位母亲突然发现眼前的一切是多么完美。幸福根本不能用人造的机械定格,也无需用底片来证明,更不必向任何人展示。她想到自己虽然没有拍到圣诞卡照片,却发现了世间最美好的画面。
我敬佩这位母亲理性与智慧。正是她的“蓦然回首”让我们看到对待孩子应该有的态度。孩子天生就是活泼的,他们自然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展示情态,为什么要任由我们根据所谓的什么标准和喜好来操纵呢?如果不是出于成人所谓的功利,孩子的快乐是根本不需要我们来指挥的。
这位母亲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谐而活泼的场景才得以呈现。这才是根本。
放大点说,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不要有太多的预设,而且还以为是美好的,让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成长方式。如果你觉得这样是改变了你的意思,那么请注意:改本身不是违背更不是对抗,而是在着眼于未来,更好的实现你的意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