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2013-01-23 13:48:26)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言文加油站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它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