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2012-12-02 10:36: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作文指导 |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教材解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3.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印发的典型例文讲写作知识——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如何提炼素材。第二课时分析鉴赏典型例文来明确讲如何写。
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如何提炼素材?
教学难点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教具准备
印发典型例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注】西席:西宾(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
束脩(xiū):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思考: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心音共鸣”?
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一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一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3)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老师总结:
下面我们讲如何从所观察到的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2、怎样才能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在写作上寻找到最佳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A、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这个人脚甘地。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2)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B、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观点:(1)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2)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三、课堂小结:
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
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播其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注定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语言、用管弦、用丹青、用静穆、用爱一一对这世界作圆融的解释。”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具有了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原文,弄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从哪几方面入手,然后老师结合例文讲具体的写法:抓住细节,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阅读课本P58,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明确:1、发掘感动点。
3
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二、
(一)、阅读文章,解读评析怎样写好细节。
细节(郁建民)
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
“记得那次吵架吗?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可你却背对着我,一声也不吭。我只好拖着箱子出门。走在夜晚冷清的街道上,我有些害怕。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只要走出家门,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纳我,收留我。于是我又自己回家了,可我一回来却发现你又不在家……
“我找你去了。我以为你会往东边走,东边人多,安全。谁知你往西边走了。”
“西边人少。我想,你要是来找我,你一下就可以看见我。”
“我没找到你,差点急疯了。我回家看见你,冲你大发脾气。我规定你以后吵架只准往东边走,而且不许超过500米。”
“也真是,我就那么等你来找。我们哪像是吵架,倒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忽然都吃了一惊:我们想起来的怎么竟全是细节。
是啊,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大半生的风雨坎坷,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到最后,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竟然全是相濡以沫的细微末节。
1、问:文章能否触动你的心灵?如果能,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学生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评析:
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萦绕在我们心间,环绕在我们周围。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瞬间形诸于笔,让它们形象可感呢?这得借助于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把平常生活还原的有滋有味,人物的情深意浓通过细节表现出来。
2、小试牛刀:分组讨论交流:
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分别对亲人、同学、朋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来一段细节描写,注意捕捉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要求描写具体生动,150字左右。看哪一组表现最好。
学生写完,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推荐各组最佳代表发言,然后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论。
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巡视教室,必要时给予指导。评论过程允许质疑,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表达好的地方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总结归纳:怎样写好细节——
⑴ 细节描写要真实,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要把眼、耳、鼻、舌、身的窗户统统打开,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笔下就会构成一幅形、声、色、味、触俱全的立体画面。
⑵ 细节要有典型性,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⑶ 细节描写要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交流完毕后, |
⑷ 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二)、读《父亲》中的如下段落,分析怎样处理素材:
想一想上面这些事“父亲”当时真的做了吗?为什么?对你处理素材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后可能发表两种意见:
(1)“父亲”真的做了,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
(2)
小结: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父爱是真实的,所以父亲有可能为儿子做任何事情,但结合现实,“父亲”做这些事情又似乎不可能。这就说明文学作品与现实是生活的关系。文学作品来源与现实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生活,使作品的主题更突出,可以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所以文学作品来源与生活,但又与生活有距离。这就告诉同学们写作记叙文时,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写作时必须对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使它更典型,从而更具有表现力。
(三)、阅读《小站歌声》《我的母亲》,学习构思技巧。
1、读《小镇歌声》思考本文构思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构思有何好处?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蒌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去千里外和她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分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想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歌声像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秒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
明确:本文在构思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一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一似的文章更感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读《我的母亲》思考:本文在构思方面与《小站歌声》有何不同?
我的母亲(片段)
同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时,我从家乡寄来的信中感到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信中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温情,还时常夹杂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歉意。
对我来说再往下继续回忆是痛苦的。因此,我要尽快结束它。到达旅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问候我,跟我打招呼。我询问的那些人说他们隐隐约约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古怪的俄国
老太太管理这个旅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原来,我母亲在3年零6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她知道我需要她,如果没有她在这儿给我勇气,我绝对不能独立生存下去,不能像一个法国人那样勇敢战斗。因此,她临死前定出了她的计划。
1.
2.
3.
三、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怎样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具体方法如板书。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1、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1、拟一个感人的标题。2、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3、八百字以上。
2、请以“忘不了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板 书 设 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补充材料
娘,让我也抱您一回
娘,慈悲的娘,此时竟不顾惜儿女的痛,径自飘向睽隔生死的另一世界里了啊!我现在正把您紧紧地抱在怀里,步履沉重地走向灵车。 娘,我抱着您,这个方正的小盒子里,您疼爱的眼神,温和的声音,操劳的身影,千慈万悲,千喜万苦,都在这里了吗? 我小的时候,咱家住在一个小山村中。每到晚上,点着一盏小煤油灯,我趴在炕沿边上,您坐在炕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字典,您拿着鞋底,我一字一字地写,您一针一针地纳,我看到多晚,您纳到多晚。当时浑然不觉,现在才知,那是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的一颗期盼的心。每到深夜,看到您那亲切的脸庞,常常浮起一种幼稚的想法,上帝造人,就应让人永活世上,如果有一天,您离儿远去,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最可怕的一天,终于无情地降临了!娘的那盏灯啊,就在儿子的睡梦中一夜一夜地亮着,让儿梦里回到童年,醒来泪落如雨。 灵车呀,请慢点儿走,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我娘说。 在您临走的头一天中午,您的子孙们围在您身旁,与您回忆往事。您把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一字不错地说了一遍,您显得格外兴奋,说到高兴处,咯咯地笑了起来。我满以为您从此会好起来,殊不知,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光返照”。早知是这样,我会多和您说会儿话。娘,我现在只能抱着您的骨灰,再也听不到您那亲切的声音了。 灵车呀,请再慢点儿走。娘,我已把双腿伸平了,您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的怀里吧,儿子终于抱了您一回,过了此刻,我何时才能再与您厮守? 娘,您临去时,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您知道吗?在您昏睡之中,我连声喊您:“娘,您吃点儿饭吧!”这回您听到了,艰难地说:“你吃饭,我给你做去!”您给儿女做了一辈子的饭。弥留之际,最后一句话竟然还是给儿女们做饭。看着昏迷不醒的您,我的心碎了又碎!您的心全在别人身上,从不想一想自己,娘呀,您听到没有,您该歇一歇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您放心地去吧! 在那遥远的天际,您是否看到了儿女们的哀痛。我平时不信有阴间,现在多么希望其有。那么,我以后又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我爹又能和您相伴在一起。 那一天,82岁的老爹看着您的遗容,抓住您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你怎么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呢?”娘,这是我爹一生中唯一责怪您的一句话,您临走时,为什么不好好地嘱咐一下他呢?你们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了61年,没红过一次脸,白头偕老,您先去了,把我那白发苍苍的颤颤巍巍的老父亲扔得好可怜。一双干枯的老手紧紧地攥住一双天堂的冰凉的手,怎么也不愿松开,但愿随您而去。我倚着门框看着这生离死别的一幕,我的心剧烈地颤抖着,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娘啊,娘…… 飞扬的纸灰,请你飘过对面那白雪皑皑的青山,捎去我的心愿,说给我娘听,她就会天天回到我的梦中。纸灰飞扬着,迷蒙了我的视线,朔风旷野中,飞又复止,止又复飞,冥冥之中是在传递着阴阳相望的母子之间的呼唤? 【妙文启迪】 正如本文的题记所说,这篇文章是用眼泪写成的。读了本文之后,真的被读者那声声泪、字字血的语言文字所感染。这种强烈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手法渲染出来的呢?我认为通篇运用的呼告修辞方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娘啊,娘……”增强了整个呼唤的抒情表达效果,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悲痛情感。可以说,这种呼唤的情感贯穿全文,也使文章回环往复,荡气回肠,使读者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那个春节真难过
【妙文启迪】 这篇文章是作者真情结出的硕果。《新安晚报》在新年到来之际举办“过年的故事”征文,勾起了作者对这些年来过年往事的回忆。作者也有自己难忘的一个又一个“过年的故事”,如孩子的有趣的过年故事,回家母亲对自己的嘘寒问暖,弟弟的成长壮大等等。但是,作者灵魂深处还是忘不了1990年那个难忘的春节。这里作者将自己的两位亲人的离世融入我浓浓的情感窖池里进行了发酵。作者的痛苦,作者的虔诚的求药,作者的追悔莫及等都在这语言文字中倾洒出来。没有真情的倾诉,决不会有这篇文章的脱胎而出。 差生的自述
日子就这样被我们无情地用青春挥霍一空,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是逍遥的,快乐的。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们内心的苦呢?难道我们不想拥有很好的成绩吗?难道我们不想受到老师的重视、不受白眼吗?这一切,又有谁知道?
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黑色的六月,因为我始终相信,过完了这个六月,我地狱般的生活就会结束……一切都会结束……
【妙文启迪】 这是一篇用眼泪,用真情挥洒的至真至情的好文章。本文是作者在高三模拟考场上写的一篇文章。当时,他其它题目都没有做。监考老师只发现他泪流满面,异常激动,在作文纸上奋笔疾书,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他写完这篇文章后,长舒了一口气。监考老师知道他写好了,但他也不做其它题目,将试卷交给老师就出了考场。监考老师跟我说,她看完这篇文章后也异常激动,甚至想叫回这名学生,对他说:“你不是差生!”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完全是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这个话题,将自己的情感完全交给了这篇文章。可以说这就是用真情孕育的华章。清代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上》中说:“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也。”这话很有一定的道理。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只要内蕴的感情真而且深,自会写出很好的文字。”相信读了这篇文章的同学都会有所启迪,写出自己的精彩文章来!
父亲之跪 那年我终于在学校出事了。 自从我步入这所重点高中的大门,我就承认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来自农村,却以此为耻辱。我整天和班里几个家住城市的同学混在一起,旷课、打台球、看录像、追女生…… 我忘记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交了3200块钱的自费生;忘记了父亲的企盼。只知道在浑浑噩噩中无情地吮吸着父母的血汗。 那晚夜色很黑,我们几个又一次窜进了街上的录像厅。当我们哈欠连天地从录像厅出来时,已是黎明时分,想不到偷偷摸摸回学校时被教务处的李处长逮了个正着。 第二天,我被通知开除学籍。这个消息让我五雷轰顶。傍晚时分,父亲赶来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看着我…… 父亲坐在校园的一块石板上喘着气。这飞来的横祸已将他击垮,他彻底绝望了。 他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渴望儿子能出人头地,然而……那一刻,我哭了,无声地哭了,眼泪流过我的腮边,流过我的胸膛,流过我的心头。 晚上,父亲和我挤在宿舍的床上。半夜,一阵十分压抑的哭声把我惊醒,我坐起来,看见父亲把头埋进被子里,肩膀剧烈地耸动着。天哪,那压抑的哭声在凄厉的夜雨声中如此绝望,如此凄凉…… 早晨,父亲的眼睛通红。一夜之间,他苍老了许多。像作出重大决定似的,他对我说:“儿啊,一会儿去李处长那里,爹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能不能上学,就看这一次啦。”说着,爹的声音哽咽了,我的眼里,也有一层雾慢慢升起来。 当我和父亲来到李处长的办公室时,他很不耐烦:“你带回家吧,学校不要这种学生!”就在我羞愧地低下头时,突然,父亲扬起巴掌,对我脸上就是一记耳光。这耳光来得太突然,我被打蒙了。我捂着脸看着父亲,父亲又一脚踹在我的腿上,“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给我跪下!”我没有跪,而是倔强地望着父亲。 这时,我清楚地看到:我那50多岁的父亲,向30多岁的李处长,缓缓地跪了下来……我亲爱的父亲呀,当年你被打成黑五类分子,你对我说你没有跪;你曾一路讨饭到河北,你也没有跪;你因为儿子上学而借债被债主打得头破血流,你仍然没有跪!而今天,你为了儿子的学业,为了儿子的前途,你跪了下来!我“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父亲搂着我,我们父子俩的哭声连在了一起…… 两年后,我如愿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跪在父亲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夜雨,触动了我的心灵 空灵灵的夜,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 人们被这悄悄落地的雨点惊了一下,于是,路上便不再有悠闲漫步的雅士,不愿被这清逸如羽的雨点沾湿的人们,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空灵灵的夜,变得渺远,绵长。静默在夜雨中的房屋合成了连音壁。 我,在这夜雨的包裹之中,站在雾气蒙蒙的窗前,手指在窗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圈,似乎想要将有关的记忆套住。处在夜间,窗外一切姹紫嫣红的景象不复存在,白天喧嚣的大千世界仿佛消失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夜雨,限制了人们的活动,所以呆在静谧的环境中想象,总是特别渺远,特别专注。一个又一个的圈划去了一层水雾,不久第二层雾气笼了上来。站在窗前,仿佛看不到什么影象,但事实上,人们能够看得更加遥远。 其实,夜雨的情景并不多么美。逼仄的环境,泥泞的道路,纷落的花瓣……然而,夜雨中走向自身,走向淳朴,走向宁谧的诗意一刹间纷纷涌向心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变堪称其中典范。正是这种深沉的不透风的包裹中,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美才更加触动我的心弦。卖炭翁依旧在茫茫白雪上穿行,与夜雨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上的街市一刹间变得单纯而稚气,夜雨中迷惘的朝天空寻觅的我向空际敞开了心扉。《雷雨》中错位的爱情悲剧正是《葬花吟》诉说的相通境界。 其实,夜雨中的期盼并不渺茫。等待的人们望着远方渐欲逝去的光亮,心中轻射出企求的哀怨。黛玉梦中醒来,抱着宝玉去前留下的木船含泪吟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载不动许多愁”思念丈夫的悲戚情怀,嫦娥思夫君之心,愤然吃下仙丹弃下人间而去的可惜可叹可感,压在雷锋塔下的白娘子期盼许仙的绝世情缘…… 其实,夜雨中的想象并不空虚,只是看你的心境怎样。 空灵灵的夜,我的思绪得以释放。我凝神静静地享受着独处的宁谧,我伫足默默地品味着栖宿的玄秘,我的心被感动着,被启蒙着。是夜雨,触动了我的心灵。 昙花,触动我的心灵 朋友,你是否曾经看到过那硕大的昙花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仙女下凡的景象呢?如果没有,那就请跟我走吧,保证让你大饱眼福!如果有,就请你与我一起回顾那美妙的昙花从开放到凋谢的精彩画面吧! 那天晚上,我正在给院子里的花儿浇水,忽然听到“吧嗒吧嗒”的细小的响声,我扭头一看,是昙花开了,我赶忙叫来家人一起来观赏昙花。 在海带状的绿叶坳口间,一枝娇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满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片……接着成束成束的米黄色的花蕊徐徐绽出,中间一根柱状的白蕊高高翘起……花瓣一层层地分开来,最外的一层花瓣使劲往后翘,开成了一朵圆形的大白花,足有碗口那么大,悬挂在叶子上,雪白的花瓣翘起来,一层层,一叠叠,外层细而长,里层像荷花的花瓣那样宽而短。只见那白净的花瓣润如玉,白如绢,轻如纱,花蕊更是诱人,像一只只正想展翅飞翔的凤凰,在月光下更显得迷人。多么娇媚,多么诱人,多么可爱!真是比白牡丹还要美上十倍。随着晚风的吹拂,阵阵香味在周围迂回流荡,沁人肺腑,直叫人心旷神怡。 昙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要四五个钟头,那夜开的昙花,约在凌晨一点左右悄悄的合上了。她那可爱的笑脸,漫漫地垂下来了。 人的生命就如同这昙花一样是那么的短暂,昙花一现,眨眼之间,就消逝去。而今天所要面临的中考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不正如这昙花一样么?它曾是那么的辉煌灿烂,但最终都还是要离开,却不曾留下遗憾。鸟儿从天空掠过,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是诗人说它曾经飞过。对于中考的成功与否,我已经置之度外了。假如失败了,我也会很高兴,因为我努力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们注重的是欣赏昙花的过程,而不是欣赏凋零后的昙花,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会全力以赴的面对中考,即使失败了,我也不遗憾。 【点评】这篇作文立意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句优美、文笔流畅,展示了小作者健康的思想情趣和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但可惜的是这位小作者也犯了当今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常犯的一些毛病:未能自觉地扣题触动我的心灵,缺乏真切感受,为写景而写景,因而使这篇习作难获高分,难入佳作之列。 大凡这大千世界中的某景某物之所以能让一个人的心灵有所触动,牵引出绵绵的思绪,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荡漾起情感的涟漪,写下文质兼美的妙文佳作,皆因这个人心中正充溢着某种情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与此景此物不期而遇,因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物,情景交融,情真意切、不吐不快,诉诸笔端,自然妙笔生花。 因此,要以“昙花,触动我的心灵”这个文题写出一篇好作文,理应扣住“触动心灵”这个“题眼”,具体交代“我”正处在怎样的生活情境中,心中正弥漫着怎样的情思,“我”与“昙花”是怎样不期而遇的;要写出是“昙花”的什么情态触动了“我”的心灵;要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来具体描述“我”的心灵受到触动时的细节;这样,作文才会显得内容充实、情感真实。但这位小作者在前四段中浓彩重墨所写的只是为写昙花而写昙花,没有交代“触动心灵”的具体情境,没有展现“心灵”受到“触动”的具体情景,只是在最后一段中来个“篇末点题”式的发表感想、抒发感情——实则是泛泛而谈,因而使整篇习作与题旨似合实离,篇章虽齐整但内容稍现空泛,文辞虽优美但情感略显苍白,究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是小作者缺乏对“昙花”的真切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