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作文“雅与俗”范文
范文1
雅与俗就像一根同生的花朵与绿叶,相伴融入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从正史中了解君王的政治抱负,也可以从野史中读到后宫秘史;生活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出入咖啡馆、高档酒楼,也可以往来菜市场、大排档;音乐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听高山流水,也可以听玉树后庭花;文化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探寻学术奥秘,也可以接触暴力、淫秽书籍……
雅与俗的共存,可以说是无处不有,即使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时也是雅俗兼备。
雅与俗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受到许多专家质疑,认为其形式不庄重,内容太肤浅。对此,袁腾飞是这样认为的:“历史,本来就没那么神秘,作为老师,应该去把课讲活,而不应该照搬教材,把学生都讲睡着了。”我十分赞同他的看法。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讲得生动活泼,若这是“俗”的话,那也俗出了水平。
然而,不是所有的俗我们都应该接受。芙蓉姐姐、凤姐蹿红网络,让人怀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审丑时代”;名牌大学校长严肃场合大秀流行歌曲、网络词汇,虽说无伤大雅,但多少总有几分媚俗的嫌疑。其实,一些低俗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泛滥,已经不需要我们的文化人、我们的精英分子去推波助澜。
当然,有时候一味求雅也未必适宜。我看了《非诚勿扰》节目,虽说马诺“坐宝马”的言论和闫凤娇“厕所门”事件饱受网友诟病,但这档节目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糟糕,至少没有特意去渲染“拜金”或“炫富”,只是很生活很真实地表达出部分人的金钱观或经济状况而已。它是俗了,可这样的俗有错吗?
所以,骂归骂,收视率仍居高不下,百姓爱看才是硬道理。这让我想起一部曾经热播而一直被网友拍砖的新《红楼》,所有台词一律遵从原著,并配有文言旁白。照李少红所说这样一部“制造精良”的电视剧应该被广大观众好评,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
李少红爱岗敬业、遵从原著的精神确实令我佩服,但她忽略了一个问题:你是拍给谁看的?是拍给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红楼学家看的,还是给计较柴米油盐价格的普通百姓看的?你可以阳春白雪,但你不能排斥下里巴人。
这一点,罗贯中做得好。《三国演义》之所以比《三国志》受欢迎,就是因为它把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半文盲可以看懂的白话文。李少红的孤芳自赏是让这部自以为深得原著精髓的电视剧失去观众的最主要的原因。
提到雅,我们往往会想到“高雅”、“文雅”、“优雅”之类美丽的词汇;但提到俗,一般人都会想起“低俗”、“庸俗”、“鄙俗”之类,然而,除了这些丑陋的词汇外,其实还有“通俗”,正如潘多拉之盒中所剩的“希望”一般,若把“俗”理解成大众化,理解成贴近民众,我认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点评:文中辩证地理解了雅与俗之间的关系,以充足的实例举证雅与俗一旦失之偏颇——即堕入庸俗、滥俗或一味追求那种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大雅”所导致的后果,从而强调了理解雅与俗的真谛并使之相结合的必要性。其实,雅与俗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可以互相转化;雅让人生精致、细腻,俗让人生热闹、生动;我们的生活有俗事万千,当然也会有闲情雅趣……总之,风花雪月与柴米油盐都要处置得恰到好处,要不月满则亏,我们又如何领略人生的万
般趣味!
范文2
雅与俗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饮酒作赋,畅谈千古事,是文人墨客的一份雅致;百姓于茶余饭后促膝闲聊家长里短,乃是市井之俗。然而,雅与俗并非对立,雅俗共生,方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文化图景。
俗,何尝不是雅的一种表现形式?“岭上晴云披絮帽,初日树头挂铜钲”,展现了诗人美好恬淡的生活。“絮帽”与“铜钲”看似俗气,带着乡土气,难登大雅之堂,实则是诗人的淡雅生活的真切表现,是返璞归真后的一种真实的,美好的心境。诗文字面上的俗气遮不住那追求田园的雅致的心情。当我们以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这份田间之乐时,便会发现那俗的背后,是一份别致的雅致。而这种雅,在俗的烘托中更显得富有诗意,富有生命的气息与张力。
雅,又是去除了俗的杂质后沉淀下的精髓与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雅士俗的凝聚于提炼,拥有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却的光芒,闪耀着精雕的文化珍宝。《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皆出于市井俗人之口,本来俗气的故事在作家的艺术加工下熠熠生辉,使故事本身显得雅致与脱俗;《四世同堂》,《茶馆》取材于世俗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觉铺展开来,就是这份源自“俗”的创作,因其真实的情感与情景,得以深入人心,成为文人墨客品读的佳篇,成为百姓阅读的一份雅致。俗,在艺术上的加工与提炼中得以洗尽铅华,升华为雅,镂刻人心,传承至今。
然而,唯有以真挚的情感为铺垫,以一份对美好的追求为基础,俗中才能有雅闪光,雅才能由俗汇聚而成,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那些虚无缥缈的俗,没有精神与文明的积淀,终将随风散尽,淡忘于时空的苍穹,无法升华为雅致为人铭记;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雅,没有俗的积淀与积累,只会留于表层,难以深入人心,也会因时间与时代的变迁而坍塌,留下的只是虚无的形骸,终为人淡忘。
雅与俗相互支持,方能成就前方的灿烂。
范文3
真俗和伪雅
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做人上,也有俗与雅之别。世人只道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却忘了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
什么是俗?从字形上看,是“人”和“谷”两个字,所以看起来像是人依附于食,体现了俗是一种生活状态。世间有很多俗,世俗、通俗、庸俗、媚俗都是俗,却不一样。世俗是在思想上守旧,比如视金钱为生命,见利忘义等;通俗是在行为上具有世态的惯性,随大流,也包括肤浅;庸俗是举止低下,插科打诨,凡事都没有美好的想法;媚俗是喜欢迎合权贵,装腔作势,像一个摇尾巴狗。一个真俗的人,无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无法一时之间超凡脱俗,脱胎换骨,因为他在思想上是俗的,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缺少应有的文化修养。
世间俗人多,这是事实,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俗,也是认真入世的状态,能够在实际生活、物质生活空间里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认真生活,这种俗不应该被歧视和远离。
而雅呢,人人都求之,都想做一个被别人认为是高雅的人。可很多时候,越想越求,越俗不可耐。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乌鸦学喜鹊,但骨子里也不雅。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里穿“梆梆”棉袄,打一条大红领带,脚蹬名牌皮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一样。任你笑痛腹背,我自故作深沉。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所谓看破红尘、蔑视下里巴人、不屑去认真入世、经常自命风雅,其实也不是真雅。他们的人生属于遁世,是一种伪雅。
真正的高雅,其实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雅是发自心底的对人类一切精神文明的热爱和追求,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理,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与俗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者,而有些俗者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雅者有时离不开俗者,需要俗者的恭维和抬举,以此满足自己那俗气十足的虚荣心。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作秀的雅士和俗者的一大特色,也是独一份的。
其实,雅与俗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不论雅也好,俗也罢,他们都离不开一个自身的底线,那就是必须在真善美范围之内。雅到不真就是做作,雅到不善就是自大。这样不真不善的雅就是伪雅,就是无德,也无美感。而真俗的人只要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朴实认真地生活,也受人尊敬。真正的雅和真正的俗其实是一体,是构成人生内容的两个方面罢了。俗是认真入世,雅是认真出世。俗到极致即为雅,雅得过头便是俗。
人生在世,要求一个真字,伪雅假俗都是不可取的。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命的乐趣,那就值得珍惜。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