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
丧 鼓
——民俗(28)
在湘鄂边境,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习俗——跳丧鼓,又称跳丧舞、打丧鼓,石首、安乡一带又称打三鼓。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要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 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亡人”。
跳丧鼓通常是在灵堂内夜间进行。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边跳边唱,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一般是在灵堂中央放一张方桌,俗称"歌台",三名歌师中有一人坐在歌台旁边击鼓,鼓径二尺许;另二人则一手持铜钹、一手持竹筷在歌台前边边歌边跳。
跳丧鼓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序和成套的唱腔及舞蹈动作。先由击鼓的歌师(一般是长者)击鼓三通,并高声"叫白",念一些哀悼之词,表示丧歌开台。击钹的歌师则由歌台两边出场,想死者灵位弓身拱手,然后就开始按照鼓点节奏边击钹、边舞蹈。鼓声一停,舞步则止,跳舞的歌师就开始唱孝歌,击鼓歌师负责帮腔。唱完一段再跳一段,跳完一段又唱一段,循环反复,直至天明。在表演过程中,丧家要不时燃放鞭炮,烘托气氛。跳丧鼓唱和舞的节奏由鼓师掌握,唱则一拍一鼓,舞则一拍四鼓,舞师在舞蹈过程中要和着鼓点击钹。拿钹的方法很有讲究,一般都近似"端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缠紧铜钹上的绸带,再用拇指控制钹的发音,拇指与钹分开时击钹,声音清脆明亮,称为"明击",拇指顶住钹敲击,声音沉闷,称为"闷击"。每段击乐有五小节。
跳丧鼓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跳丧鼓的鼓师和舞师均为男性,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跳丧舞的种类很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按摹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狗连裆”、“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这些动作均源于生产生活。
跳丧鼓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颂赞先民开疆拓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有时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坟棺材。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主要是6/8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较重。舞蹈时,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掌鼓者也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和歌而舞。跳丧舞舞姿狂劲,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张弛交替,古老质朴。
跳丧鼓又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即“文丧”和“武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基本动作有“虎抱头”、“打人佬”、“牛擦痒”等十多个套路,动作幅度大,讲究雄浑粗犷,所以非年轻后生不可胜任。它主要适用于儿孙满堂的走“顺脚路”老人的丧事,有贺喜送终之意。“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基本动作以“四大步”为主,但速度缓慢,唱词凄凉,唱腔悲哀,情动处可催人泪下,一般只在“少年亡”中使用。
现在另有即兴创作的《丧舞》,唱腔直接采用民间小调或自编笑话俚语,以鼓托腔,用极为夸张的小丑动作衬托舞步,诙谐有趣,十分惹人致兴。特别是到了下半夜,人们已至精神疲倦之时,则唱以爱情和笑话为主的“荤歌”,使丧事逆转为喜庆。
唐代《蛮书》中的“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祭祀舞蹈叫“磐瓠白虎之勇”,仍可谓是最恰当的写照。
跳丧鼓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源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因死人太多,终于聪明地化悲哀为狂欢;有人说源于唐自莲和尚丧妣,击鼓以悼亡,还有一种平实可信的说法,谓打丧源自楚俗,因怕野兽糟蹋死者的尸骨,故而点起篝火,集众敲鼓动歌唱,彻底达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