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约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12-23 12:07:49)
分类: 教育时评

时间步入二十一世纪,放眼全球各行各业科技技术的革命如火如荼,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然而,放眼全球的教育,如果依然有那么些思想高度不开化的地方,用死板的课程标准把小孩从七八岁开始就禁锢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几门狭隘的课程体系里,用苛刻古板的考试题目把他们囚禁在教室里、课堂上,不停地做题、考试,时而加以各类训斥和打骂,藉此来提升所谓的“教学成绩”!如果这种局面发生在自诩为“精英教育”的当代中国,让人真是毫不足奇。

人们幻想着不用读书,只要多做几张习题集、写写作文、背背写作理论、考个高分就能培养出文学家;不用做实验、不用多读科学思想启蒙读物、不用亲近生活,只要读懂一套教材、多做几本习题集、考个高分,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音体美不用上,全部学点文化课就可以繁荣好国内的文艺;教育不是针对于每个人的特长培养出富有不同潜质的人,而是用统一的考试标准培养出模式化的“精英”等等。总之,尽管历史在前进,时代不停地发展,然而,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认识紧紧地禁锢着基层教育思想的解放、制约国内教育的发展。

主要的因素在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理念。“精英教育论”一经提出,便被不加怀疑的实行起来,以至于,面对高高的高考分数,真的让人有些飘飘然了——看啊,我们培养了那么多精通许多学科的“精英人才”,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这样的壮举吗?尽管有些精英已经被质疑除了考试什么不会——既写不出文笔优美的文章、也搞不出先进的发明、同时对于文化艺术几乎也是文盲,然而,当前国内的教育却总是迷信用统一的高考分数来选拔人才,以至于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代,教育的主旨不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多的只是按部就班灌输死板而理想化的考试题目罢了。

不错,当代教育培养了很多高学历、高分数的“人才”,看起来对国家的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不鼓励读书,只是埋头在考试上纸上谈兵、醉心于背诵一些理论化东西,能培养出富有独立思想的文化人才?不实验、不探索埋头书本做做题,基本的行为习惯都养不成,就能培养出科学家?这是多么大的谬误啊?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种选材形式危害最多的就是高校学术精神的弘扬!试想当代的高校,接手那么一批没有多少专业基础的人,何以在短短的四年内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无怪乎不少高校成为兜售理论知识的世界,学生平日不努力,临考突击背背就可以过关。

可以说,世界上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让性格文静、热衷读书的人去阅读和自由创作,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让那些喜欢探索的人去阅读和观察、探索自然的秘密,培养具备良好素养的科学家;整体来说,我们还要去培养好每个人基本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健康饮食常识;让喜欢音乐的人可以从小有足够的自由陶醉于研究音乐的世界;让醉心笔墨、书画的人专心研究印象艺术等等。

总之,假如不是被目前这种虚伪的应试公平表象所迷惑,不太痴迷于各种华而不实的破烂考试题灌输,我们做教育的形式、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具备多种特长和技能!然而,对狭隘课程的痴迷、对分数无知的崇拜,让中国教育本身滑落在无知的应试教育底渊。教育者痛苦的不停训斥、打骂来违背规律的驯化不同性格特长的孩子来适应这种极端化的考试生态,学生则被作业和各种天花乱坠的考试绑架了求知的自由。

时至今日,放眼应试教育界,尽管投资巨大的营建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室、实验室等等功能室,但是,很多功能室完全被忽视。成为投资巨大、百无一用的教育政绩工程!这一切,完全是狭隘的高考选材理念所致!

当代教育改革,我们首先要打破一个高考、看分数的选材方式。如同艺考一样,很多专业性的学科精神的弘扬,需要专门的选材渠道。文学专业更喜欢那些也许物理化学都考不及格,但是,具有浓厚阅读兴趣,读书广泛、创作量丰富的人才;美术学院更喜欢那些也许文化课考试平平,但是,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现力的人才……总之,不同专业精神的弘扬,需要挖掘和选拔不同能力特长的人才!

一个分数的高考选材意识,既误导着基础教育的认识,更扼杀着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同时,更严重制约中国高校良好学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浪费巨大人力物力的,误导着整个国家教育陶醉于众多虚伪而华而不实的破烂考试题里,没头没脑、煞有介事地扼杀着一代又一代富有不同特长的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