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科生何时不再写小学生作文?

(2014-04-23 11:07:38)
分类: 教育时评

单位来了几个实习大学生,吵着要到我市爬爬山。偶然的机会,跟景区联系了一下,周末过去参观,说是眼下春花绽开,适宜攀登。说实话,对于当下各地人为的景点看得够多,多少缺乏一些参与热情的。不过,为了讨好小伙伴们的迫切欲望,让小伙伴的实习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也便牺牲了一个周末陪她们去爬山。

别说,眼下的季节,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景象真有别于千篇一律的人为景观:首先,人为因素少,尽管个别地方进行了人为的加工,但是,大多数元素尊重了自然原有的成分。一道上,无论是景区内的人造瀑布也好,个别险峻的登山小路也罢人为蓄意雕刻成分几乎看不出来。登山过程既不紧张、也不劳累,边走边看边拍,经历过登山的辛苦,然后领略到山顶的漫山杜鹃、迎春花绽放。山顶的迎春花形成一个长近十米的拱形花廊,煞是好看、富有情调。三个小伙伴竞相留影……

在欢快愉悦的氛围内度过了一天,回到单位集体宿舍后,大家很累一进门就趴在床上。然而,晚上都兴趣盎然的在扣扣上交流了起来。看着大伙儿的兴奋劲儿,我就处于职业习惯的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游记散文,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对于文学本科三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原本写作不该是难事,为了激励大家的干劲,我又附加了一件奖励——谁写得好,我力争给推荐省报上发表。

尽管玩得很尽兴,感悟也很多,最后的奖励也很吸引人。可是,一个多周过去了,她们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最后却只有一个小伙伴把“作业”交给了我。很不好意思地说——“一直写惯了命题作文,感觉写得有些小学生作文性质”。文章打开之后,整体感觉来说,有些词用得蛮好,可是,多数地方的过度描述显得繁琐,一步一挪的写法让整片游记显得有些呆板。再一个,整篇文章不是“形散神不散”而是彻底的散——没有突出山的特点、更没有描绘出登山历程中的种种体验,整个就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流水账式记录。思路上放不开,故而让整片文章显得多少有些拘谨、苍白无力。

与省报编辑交流了下:经过修改之后,虽然整篇文章的行文流畅很多,然而,依然没有突出与山有关的人文历史背景,再者更没有突出个人登山过程中的感悟,整体依然没有摆脱掉稚嫩的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本质。

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学生了,何以在写作上这么放不开思路,甚至于连写的基本兴趣和习惯都没培养起来呢?——有两个小伙伴至今都没交“作业”。说道这里,联系到时下任教的小学语文,对大学生也便滋生了很多的同情心理,对于当代应试教育体制对于分数的痴迷增加了几分憎恶之情!

不是吗?当代学校里的语文教育完全是陶醉在一些糜烂的“基础”知识里闭门造车地胡思乱想各种字词理、近反义词等等自以为是的“基础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经历各种名目的考试层层把关的,为何培养不起良好的语感与表达的兴趣呢?要怪不怪学生,全怪痴迷在各种“基础知识”里的教育认识。不错,西方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开放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回家学会独立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不会的字什么,教给他们如何使用工具书,都会在查阅的过程中掌握好。可是,国内的语文教育如何操作?一开始,就用一些“标准”的课文、标准化的考试大纲,“标准化”的要求学生各个年龄段需要掌握的生字以及基本的能力。这样,在中国教育的体制里,即使在某一学科有超常能力的学生,也要按部就班跟着关在“标准化”的模板里,接受各种“标准化”的考试检阅。

痴迷于投机考试分数的教育者不会觉悟到这种认识上的轻微差异,更没有觉察到对于分数教育疯狂的投机让中国教育对于“以人为本”路线的偏离。事实上,直到今天,虽然在省厅一级的教育行政单位对于应试教育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出台“禁考令”,适当放权地方教育,培养基层教育基本的独立能力。然而,较为遗憾得是:时至今日,依然有个别地方不明确出台“禁考令”的用心,依然把“教学成绩”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来狠抓。

学生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放,更别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运动量了,体质下降了,他们不管;为了追求考试高分数,个别教师在教育环节迫切的增加学生业余作业,以至于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一路飙升;为了追求考试高分数,中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忙着研究考试出题方向,却无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与品质、培养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演绎成了教师猜题学生背作文的投机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分数高高,可是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了考试的高分数,中国的科学教育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埋头做各类习题集,投机于研究各类偏执的出题人的出题思路,根本无暇去博览自然科学书籍,更没有时间学会如何在实验室里进行独立的研究与探索……

凡此种种的劣迹,都被高分数掩盖着。每一年高考,总有不少无知的媒体炒作着高考牛班、高考状元,借助那些敏感的字眼刺激大众的教育神经。然而,国内教育过多痴迷传授众多文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高分低能大趋势却被分数遮掩了。基层教育者看得清楚——不少在校学习期间,天天让老师批评、指责、体罚的学困生,踏入社会之后,学习几样实用性的技能,很快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发展起来;然而,那些过于“听话”,表现很“乖巧”的大学生,却陶醉在“高学历”所带来的兴奋之中,踏入社会之后,甚至于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什么道理呢?很明显,国内的应试教育已经误导了教育的方向。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文本分数的考察,然而,国外教育更加重视课下能力的培养。就以国内的语言教育来说,有多少大学生掌握了独立求知的技能?学习了一辈子语文,又有多少大学生、研究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本民族语言表达自己真实而富有深度的思想呢?

要改变这一切,先要改变教育界脱离教育规律、片面痴迷于分数教育现状,更要纠正个别地区不断给分数教育寻找存在理由的各种歪理邪说。依赖于文本分数进行人才评价的高考之风依然盛行,国内的教育改革之路还会更加任重道远。

“为什么建国后教育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油然在耳边响起。对于国内教育来说,要改变对于几门狭隘考试学科的疯狂迷恋,打破应试教育的各种认识枷锁对于学生能力的桎梏,教改之路还有很远很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