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最终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2014-02-20 07:44:33)
教育需要改革吗?目前社会上充斥各类杂音:我属于主张彻底改革派的,主张从打破应试教育做起;然而,还有不少的人认为,目前国内的社会现实取消应试会造成教育不公的。由此可见,教育公平在大众心目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细致阐述下广义的公平与狭义的公平。首先,大众坚持认为,如今的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人才的方式就是公平的,以至于很多有趣的社会现实已经屡次敲响警钟的背景下,整个国家依然顾我的执迷于分析一些天花乱坠的考试理念、分析让人纳闷的考试热点等等,围绕考试进行一系列的论述。一切,貌似那么道貌岸然,实则,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已经严重背离了教育育人的基础。
高分低能的现实多年前就已经被意识到了,然而,群众捍卫考试公平论的决心使得大众并不承认那样的现实。以往国家人才匮乏的前提下,应试教育确实使得一些适应于那个体制的“考试精英”们告别了苍白的家庭出身,步入了“精英”的生活环境,摇身鲤鱼跳龙门了。众多头脑苍白、对知识所知寥寥的老百姓们不禁感慨考试给群体带来的巨大利益。然而,我们真正思考眼前的现实:在“人才”饱和、工作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众多“考试精英”们还有那样的优越感吗?大学生毕业当挑粪工、高考状元成为流浪汉等等,一些活生生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
大学生当挑粪工,有人站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品德高尚方面极尽美言。然而,放眼整个社会,工程装修、工地砖瓦匠等等诸多行业,工资比及挑粪工胜过多少?就算小学毕业之后一点儿书都不念,跟着学点儿工匠、木匠手艺活,用得着沦落到当挑粪工的地步?还有那个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高考状元,真的就是个特殊案例吗?应试教育推行如此多年以来,又有多少状元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可不承认,那些高分的“精英”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然而,在生活的实战中、在科研的前线、在文艺繁荣的战线,那些考卷子的精英们如果不是毕业之后深入环境接受锻炼,他们能做些什么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错误的教育认识。
再回归教育公平论的探讨上来,很多人认为少数的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考试表现得比那些不用功读书的富人子弟好了,便是“精英”了。然而,我要问:怎么就知道我们的孩子当中没有雨果、巴尔扎克式的文学家存在?即使拿本国内的莫言老师来说,如果不是特殊的社会际遇使得他脱离死板的教育体制,不必学习各种天花乱坠、自以为是的写作基础理论,而是直接深入社会汲取众多富有文化营养的素材、学习讲故事的技巧,培养实用性的写作能力,真要在应试体制里,早就被各科考试成绩折磨得不明所以了。在如今的教育体制里,尽管各类满分作文不少,可是有多少应届毕业生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呢?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一句话概括了牛顿成功的秘诀:对于各类名人书籍的广泛涉猎、还有就是充满目的的各类探索实验。书籍涉猎广泛,视野自然开阔,然而,浓厚的欲望更是激发各类探索的动力来源。当代国内投机于分数的教育体制下,有多少牛顿会被埋没呢?我们的科学家不是受探索的欲望驱使,广泛的研究名人们的论述,不是在实验室探索,而是在考点范围内划分研究各类各样的考试题目,试问:牛顿若如此培养,还敢自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
林林总总,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上,如果不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个体求知的自由背景下推进,任何妄图划定一个考试范围,把人才圈在里边、用分数论伪饰自己无知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对科学教育理念以及人才的践踏!
所以,面临眼前的教育改革,我的主张是:逐渐打破几张卷子定乾坤的应试教育格局。真正给那些有独立梦想的教育者、孩子们足够充分的自由空间。选材上不拘一格:文科生的招录无需非要考察理化等等,文学专业更不是出张卷子考察课文背诵、名人名言、华而不实的写作理论,直接面向社会选拔那些文学觉悟出色、创作能力以及风格等等比较突出的人才。理科的人才,也不是埋头研究考试大纲,然后以一张卷子来决定无数孩子们的命运。以更加开放的方式,通过孩子们富有独特阳光的各类论文——或光学、或力学等等某一领域或者几个领域内的见解、发明、创新为选拔前提,整个招生过程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给予社会最大的舆论自由以及增加社会监督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推动教育思想的解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不应该在封闭的认识、观念里痴迷于语文、数学等等考试科目,让更多不适合甚至讨厌这种愚昧考试的人,有更多自由广泛的接触各种技巧,不要把他们圈在考试的范围内,怀着心术不正的势利眼用考试分数把他们划分为“后进生”等等,那种做法往往会因为教育自身的愚蠢而埋没无数的爱迪生式天才!
总之,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能够不用分数的歧视性眼光去看待受教育群体,更不能把教育的视野局限在几门死板的考试科目里埋头钻研习题集。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改变上述愚昧、狭隘的教育思想认知做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