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生活时时充满波澜,就连离世的鲁迅也不时受到冲击。我不清楚,鲁迅竭力将思想刻画在纸上,目的是想让后人像敬重孔老先生那样,当成圣言祖训(但愿那些高度崇拜孔子的人不要愤怒!);还是只是想用一般的文字用来传达一个时代的讯息。有一点我毫不怀疑,鲁迅先生的文字是费尽心机的,而且怀有对人生无比深情的热爱的!我坦言,我们不是离了鲁迅先生就无法教学生思想、读书、写字了,可是,我发自内心喜欢鲁迅先生那些真诚的散文、小说,对于诗歌,有一些我是不敢恭维的,我感觉,他的有些诗歌是抱着非严肃性的戏谑态度写的,而且,就艺术性而言,比他的散文、小说要逊色许多。当然,不排斥有好的诗歌,我也不会排斥别人喜欢他的诗歌。
但是,最近的一代突然“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了,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无法清楚现在的小孩能读懂多少文章!如果按照这样逻辑来运作我们的语文教育,那么,我感觉我们要做的事情实在很多很多!
打个最通俗的比方,现在的大学教授而言,好像为数不少的教授不会写论文了,或者即使写了也是“东拉西扯”“凑”成的,更不必提做有深度的学术研讨了!照着上面的逻辑来操作的话,那么,我们是否要取消学术研讨,甚至取消论文体制呢?至于那辉煌的学术体制取消算了,把整个社会扮成光彩的吃喝杂耍演练场!让所谓的学术什么的统统关门!喜欢打麻将的打麻将,喜欢扑克的玩扑克,爱拉关系的吃喝拉关系去,一切搞得光明正大。咱别整的学术界跟唐僧西游一般的艰辛,且心意不统一!
说归于说,当然,我们不能像上面那样了!只是笔者心中有一个问题难以明了。是作品的问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
想到教育界流行的一句比较“圣经”(或许该用孔子)式言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细细想想,体制上的问题应该是重点吧!每个人的思想生来都是一张空白的纸,都是后来人们不断地向头脑中刻画一些观念、认识和能力!
笔者联系到时下初中毕业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不用提洋洋洒洒地创作了,一篇简单的作文都会让他们如同时下一些教授写论文一般的“艰辛”!毕业后,不用说进行自我再教育,简直从此与文字“绝缘”,过着执着名利或者空虚的享乐生活中!
谈到语文教育,笔者有幸从事过一年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对于,自己的“成绩”,笔者无心吹捧,只能坦言!真可惜,笔者站的立场必须靠在考试上,在这方面笔者没有半点自由!(这一点,有严厉考评制度,还有各方面的因素在关注。笔者坦言,为了“长远打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半分发挥自由空间!)
语文教育在做什么?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段结束,只是在围绕几个固定的近反义词、各种各样文字分析、几个固定的病句修改……
初中语文教育似乎也是紧紧围绕几个形式固定的句子分析、段落分析展开!按有些人的认知观点,这是训练好学生写作能力的科学方式吧!所谓“基础”必不可缺!
先谈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只是随心所欲的运用自己心中的语言,我从不会去思考近反义词、思考每个字的各部分意义、思考是否会出现学过的错误句子,一切文字源自习惯、源自在书籍中汲取的一些思想方式、源自内心深处的所谓“灵感”,有谁肯在读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作品时,细细去分析期间每段文字的“间架结构”并深度揣摩“段落大意”吗?那一定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那种机械式的训练,不是培养健康的创作思维,恰恰相反,如此断章取义完全让思维陷入混乱的根源!
放开眼睛看国外,他们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比较成熟的文字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是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实和网络的素材进行创作。这样,学生从探索过程中,即会收集到自己喜欢的一些课堂外的常识,又增加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写到这里,让人想到几年前王蒙等大牌子作家考初中语文知识遇到的尴尬——及格都很困难!难道我们能说语文教育本身不存在严重问题吗?
有人说,我们汉语是一种比较艰涩的语言,里面有许多深厚的学问。我想,可能是吧!自己学到的实在很少。可是,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文字,又何必在意自己使用的文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字吗?也就是说,我们吃到了盘子里美味的鱼,就不必在意这个鱼的详细种类和它的每一部分组成、营养价值和意义。也许,有些人喜欢咬文嚼字那一部分知识,那就把高深的知识留给专业的人员去研究吧!普通大众灵活的整体操纵语言尚且困难,又何必从细节上去区分呢?
断章取义、咬文嚼字的文字教学真的是语文的基础吗?我倒觉得,如果没有熟练应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作为基础,断章取义恰恰会打乱学生正常、健康的语言思维!试问当代的毕业的学生:可以读懂几部含义深刻、有意义的作品呢?仅是鲁迅的作品耐人寻味吗?
在此不妨提一句:语文教育,不要再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