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为中华民族再造两座北大清华

(2007-12-22 11:29:30)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网民论证
    很少喜欢发表评论,因为有些评论是极度无情的,而且对于文学与知识本身是极度空虚的,想要否定是非常容易的,很怕自己评论得偏激。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看别人的评论。
    长久以来,喜欢上了阅读,在我心里是没有国学和外国文化之分的,国内的读,国外的也读了不少。不喜欢搞得那么迂腐,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国外的,都接受些——有精华、有糟粕。其间,思想上也曾经走过弯路——认识偏激、否定生活。还好,一切都已过去,而我仍坚持了读书的习惯,并把这种生活真正纳入自己人生中的一项活动,真心实意的热爱着。
    关于国学,现在不少专家、学者在提倡。然而,似乎并不什么严谨。关于国内教育的现状,每个成熟的人心里都清楚,是不容乐观的。原因,也有不少人在找、思考,人们都清楚,教育中的功利成分在发挥一些不好的作用——而且,作用似乎很大。但没有人想提出:“让我们否定考试吧!实在很无意义了。”因为,通过考试衡量人才在中国人的思维认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且,不管城里还是乡下,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人的能力——考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说明这个小孩很聪明,将来肯定有能力。这种思维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
    人生是复杂的,社会与生活是繁琐的,没有理想的那么简单。学习、求知应该是一种博大而艰辛的过程。而现代的考试却似乎做得有些简单,高校录取人才的方式也极为粗暴——看分数。不看分数,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过度里,教育不会被少数喜欢搞投机的人给利用。尽管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在历史中,一些政治暴君为了张扬其文治武功而大量的开展文字斗争,以使中华文化失去了该有的约束准则,使学者们失去百家争鸣的活跃,复杂的人性也使现实常常搞得不甚明了。而失去信念与理想,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很容易在无意识状态迷失自我。
    在现代社会中,考试已经显得有些简单而粗暴,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考试制度,可以扼杀爱迪生、扼杀托尔斯泰、扼杀爱因斯坦。过于严厉的权威意识也会让我们失去伽利略那样敢于质疑与理智挑战权威的科学家。苛刻的评论,使我们的文学与思想完全可以走上末路。
    无奈之中,有些人提出用国学来独挡一面,而且在教育中很快就已经付诸实施。在中小学课本中大量的加入传统的一些文章,试图改变人们的认识。然而,这些做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我个人认为,前途并不十分理想。而解决不好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些问题,单单从高校入手,我个人认为,未必可以改变局面。国学也罢,国外思想也罢,都有其精华、有其糟粕的,不必区分得那么清晰得好。还是潜下心来,细细领会、选取,关键的是我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制、建立稳定的思想体系、寻找一种牢靠的道德体系,符合国内特点,且为大众所愿意接受。
    倡导积极的讨论与学术争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纵观历史上的学术繁荣时代,春秋战国也好,大唐盛世也罢,都不乏思想开明者,倡导与鼓励着开明的思想、积极的讨论。而今,我们既不要寄希望于古人,也不要过于悲观,沉静的思考自己的生活,开辟新的理想道路。不急躁、不盲从,细细的体会与寻找,创新的道路是充满荆棘的,然而,我们曾经惧怕过什么吗?现在会吗?
    希望历史可以让我们张开眼睛,不迷惑于空洞的理论、不执着于固执的偏见、放宽求知的领域、不要畏惧苛刻的评论,相信凭现代人自己的理念也可以创造一番新天地。
    近代西方学生繁荣,源自其自由的思想,源自其自身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非尊崇学术的权威,国学也好、外国思想也好,没有完全成熟的理论。承认无知,打破权威意识,是目前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即兴而作,多指正!)
   
 
     

http://creativecommons.org/images/public/somerights20.png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小说的感受
后一篇:圣    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