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生活记录旅行飞机名人明星民航旅行/见闻实用信息学习公社社会/纪实 |
分类: 空姐实用休闲 |
杨女士7月25日从广州飞北京,刚上飞机就听说北京下雨无法起飞。等待1个小时后,不少旅客从家人朋友那里获悉北京雨已停,但飞机仍原地不动,乘务长说是“流量控制”。“为什么天气正常了还控制呢?”“怎么别的飞机能起飞了,就咱们这班要控制?”“天空那么大,怎么总是要排队?”杨女士和一些旅客很不满意,和机组争吵了起来。
不仅旅客对“流量控制”引发的延误意见大,航空公司的许多乘务
天气影响、空域有限、航班增长,流量控制原因复杂流量控制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采访了民航空中管理局运行中心副主任张跃华。
张跃华介绍说:“流量控制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指当航路拥挤时对航班进行调控,以保持航班之间所需的间隔,确保航班安全、有序地飞行。”说起流量控制的原因,他表示这是多方面的,其中天气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雷雨会造成航班延误,雷雨停止后,积压的航班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起飞,这时候就需要流量调控,使飞机排队一架一架按顺序起飞。再比如,出发地和目的地天气都不错,但航路上可能有雷雨,飞机需要等待或绕飞,这时候也需要空管部门统筹考虑、进行控制。”此外,出于国土防空的需要,有时大型军事演习演练飞行、科学实验等特殊飞行、对空实弹射击等,要占用一些空域,这时民航飞行须进行避让,也造成流量控制。
另一个造成流量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可用空域资源紧张。“很多旅客觉得天空那么大,怎么会像地面道路一样发生堵塞,完全可以随便飞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飞机也要按既定的航路飞行,当航路无法容纳不断增长的航班时,一样会发生拥挤。”张跃华解释说。
例如京广航路,就是一条宽20公里、高度从0至14000米的空中通道。飞机在这一航路上飞行,不能有任何偏离。京广间的所有航班,以及从郑州、武汉、长沙等地至北京、广州方向的航班,从东北等地前往广州方向的航班,都要在这一航路上飞行。近几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现有航路逐渐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京广以及京广以东的航路,经常出现航路拥挤导致的流量控制。
技术进步、加强协调,千方百计减少流量控制带来的延误流量控制带来航班延误,旅客们心烦,航空公司有损失,空管部门压力也大。据了解,对于近几年日益突出的航路拥挤、流量控制增多的现象,空管部门也做了许多努力。
“首先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航班流量,降低发生流量控制引发延误的可能性。”民航空管局空中交通管制处苗旋处长说。
其次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有限的航路上能够容纳更多的飞机。目前,我国大部分航路已实现了雷达管制。在此之前采用程序控制,同一高度上每架飞机之间要相隔150公里。雷达管制后这一距离很快缩短至75公里。现在东部地区一些航路上,飞机间隔已缩至20公里。据介绍,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最繁忙区域正在争取到年底把距离从20公里缩至10公里,这样也会减少流量控制发生的几率。
不过,苗旋也承认,与快速增长的民航市场相比,目前空管的压力还很大。“增加空域流量,减少航班延误是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国家政策、行业法规、人员素质、设备保障、气象服务等方方面面。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最大限度减少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社会旅客给予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航空运输环境。”